|
记忆中的父母都是全能,妈妈会做衣服,鞋子,甚至可以自己纺羊毛线给孩子们织毛袜子。爸爸会什么呢?他会理发。
从记事开始,家里孩子们的头发就是爸爸来理。孩子头发长了,爸爸就会在周末闲暇时间,给孩子热水洗头,用长床单脖子围起来,戴上老花镜,用金属的剃头推子,熟练的给孩子理发。在农村,大家都不在意头发理的美丑,只要头发剃短,整齐就行。爸爸手艺不算高,掰着手指至多也只能数出三种发型,小圆头,短发头以及光头。
记忆中爸爸给我理发一直到我读初二,爸爸的剃头推子也老旧了,生锈了,剃一回头,总会被推子“咬”上几口,理发的时候很容易夹住头发,疼的我老叫唤,爸爸年龄也大了,手脚也不麻利,用剪刀给耳边修理头发的时候,还把我耳朵剪破了皮,正好有这个由头,我就正大光明提出以后别给我理发了,我要去街上理发。一牧场场部已经开了专门的理发店,学生理发只需要1元,理发的姐姐是爸爸的学生,我去只需要8角就可以。爸爸心疼的看着耳朵流血的我,无奈的答应了,从这以后,每个月都会给我钱,让我去街上理发店去理发了。
在街上理发的确又快有好,而且还有吹风机,每次理完感觉比爸爸理的好看多了。日子就这样像每月剃去的头发一样往复循环,爸爸也渐渐老去。我也从初中毕业走向外地求学。偶尔回一牧场看看父母,这些年牧场的确发生了很多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变迁,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几乎找不到承载乡愁的景物了。
后来外地工作生活,再回一牧场的时间更少了,爸爸的理发工具,彻底退休了,过年收拾房子卫生,看到锈迹斑斑的剃头推子,就问爸爸还要不要,这个时候爸爸也去街上理发了,就说不用了,我就收拾老推子,旧剃刀,缺了牙的梳子这些老工具丢弃到垃圾堆了。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到处是发廊、发艺和美发院,却再也感受不到爸爸理发那种小心翼翼、温暖的感觉了,也明白了爸爸其实也想去街上专业理发,在家理发的最终目的是省钱,好让孩子有更好的物质基础。
岁月无情催人老,芳华刹那褪春晖。一晃我从小学到工作,再一晃,人到中年。父母也离我远去,仰望星空后脚踏实地的间隙,咀嚼下岁月沉淀过的味道,父亲精心给我理发年代的脚步声已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