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西藏泡温泉的好去处
常有去过日本的朋友跟我如痴如醉地描述,在北海道泡温泉是多么爽的一件事,全身浸在雾气腾腾的温暖泉水中,而头上是白雪纷飞,那叫一个诗情画意!其实,不用去日本,在国内,在西藏,一样可以体验这种全身心的享受。那么,西藏泡温泉的好去处有哪些呢?
羊八井温泉
羊八井在拉萨北面的当雄县,据拉萨90公里,全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就在那里,可见它的地热资源之丰富。羊八井的温泉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全国“最烫”的温泉也在这里。下水之前最好先用手试一下水温,然后慢慢下去,因为温度真的很高!不过下去了之后就不想上来了,特别是冬天,看着远处的雪山,环绕四周的草原,那意境叫一个美。如果好运碰上下雪天,就更妙不可言了!据古书上说,羊八井温泉有调节血压、美容、益寿的功效。
德仲温泉
德仲温泉可算得上是西藏最平民化的温泉了,5元就可以随意享受。一般驴友在去玩直贡梯寺后都会顺道泡泡温泉,这里的温泉都是全露天的,男女分区,但是设施比较简陋,男区和女区之间如果有心偷看还是可以看得到的,不过貌似藏区的MM们早已习惯,十分大方,而往往内地来的美女们倒是不自在得很。不过,德仲温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虚、疏通经脉有很好的效果,可不要浪费了啊!
日多温泉
位于墨竹工卡县内日多乡,从拉萨乘车出发,两小时就能到达。这里的水质优越,被当地人当做“圣泉”。相传莲花生大师曾经在这里沐浴,并夸赞这里的泉水能调节气血,治疗疾病,让人心旷神怡,甚至经常在这里洗浴还能变得宽容慈悲呢!日多温泉的每个泉都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可以咨询工作人员自己适合哪个泉。去日多温泉的交通也很方便,在东郊或者西郊客运站搭去林芝的车就行,日多温泉站下。
知道西藏泡温泉的好去处后,还必须了解一下在西藏泡温泉的注意事项,不然可是很危险的。高原上泡温泉更消耗体力,对氧气需求量也更大,所以就不要再在水中嬉笑打闹了,不然会缺氧、疲惫甚至昏厥。如果真的有以上状况,温泉一般也提供住宿,可以休息一下。其次,每次泡温泉的时间不要太长,泡一刻钟就上岸休息一下再泡。最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就不要去尝试了,以免发生生命危险,身体有伤口的也不要盲目泡温泉,可能使伤口恶化。  二十一、西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之雪顿节
有机会在拉萨过雪顿节的游客,都会对盛大浓重的节日场面和人们的欢乐热情而感染,似乎这才是藏族人的春节。雪顿节是西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时间从每年的藏历六月下旬持续到七月中旬。因为“雪”在藏语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顿节也叫做酸奶节。
在十七世纪以前,过雪顿节的都是佛教僧人,按照教义的规定,要少杀生,所以在万物生长旺盛的夏季,藏历4月到6月这段时间,喇嘛们都不许出门,以防踩踏了动植物,而在寺内清修。到了解禁之日,老百姓们都会涌入寺内,以酸奶慰劳。雪顿节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在西藏掌权,他所在的哲蚌寺成为政教核心。从这时起,雪顿节开始以哲蚌寺为中心,藏戏开始在节日中露面。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由于七世达赖身患疾病,需要在罗布林卡疗养,而后八世达赖又在这里正式修建了园林,成为达赖夏宫,雪顿节开始转移到罗布林卡,藏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民主改革后,普通百姓也能到罗布林卡与达赖、官员们一起过节,至此,雪顿节正式成为全民的节日。
如今,每年的藏历六月二十九,从西藏各地赶来的十二个“御用戏班子”到布达拉宫报到,接着去罗布林卡面见达赖,并进行彩排表演。晚上,他们就去哲蚌寺,以准备第二天为“晒佛”仪式演出。哲蚌寺的“晒佛”是整个雪顿节中最隆重的部分,场面十分浩大。一大早,喇嘛们将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唐卡抬到哲蚌寺后山上,在庄严的乐声中,精美的画幅从上而下铺陈开来,来参加仪式的民众们无不震撼膜拜。接着,正式的藏戏演出就开始了。
从七月一日到七日,各戏班子按规定轮流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演出。此时,从各地赶来的老百姓也会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点心,在罗布林卡搭起帐篷,唱歌跳舞,十分热闹。七月八日到十五日,戏班子会受邀请去一些官员、贵族的家中和寺庙表演,并与其他“非御用”藏戏团体切磋技艺。十五日后,有些戏班子去别的地方演出,还有一些回到家乡,给当地寺庙和百姓表演助兴。
2011年的雪顿节从公历8月29日开始,想感受藏地风情的朋友可千万别错过了这个西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哦!
二十二、把西藏的味道带回家——藏香
来到西藏,时刻环绕周身的除了虔诚的朝拜和诵经,还有空气中缥缈不定的香气。这就是藏香,悄无声息地渗透在藏族人的生活中,已有1300多年。所以,离开西藏的人如果想把西藏的味道带回家,最好的载体非藏香莫属。
藏香一般用来供奉、祭祀,藏传佛教认为,供香能使人与佛的世界相通,能消除恶习,净化心灵,有助于禅修。而在日常生活中,藏族人也常燃香,以辟邪,同时对身体很好。与内地工业香不同,藏香都采用纯天然的中药材、香料为原料,虽然各家配料有所差异,但主要材料大同小异,有藏红花、红景天、沉香、冰片、檀香等。这些材料按照严格比例调配,经过碾磨、搅拌、熬煮、成型等工序,最终成为有益身心的藏香,其用功之精细讲究与制药有得一拼。
现在的藏香大部分都采用机械制造,手工的不太常见,不过到拉萨不远的尼木县吞巴村,你依然可以见到传统的手工制作藏香。这里的很多人家都会制香,也难怪尼木藏香是西藏最常见的香。不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尼木藏香很便宜。由于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生产,没有太多钱去买贵重的原料,所以原料较为简单,不过也因此多了一份质朴的味道。
不介意奢侈一把的话,最佳选择是敏珠林藏香,由敏珠林寺生产。相传寺庙的创建者在医学上颇有建树,在最原始藏香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入名贵的中药材及印度檀木,制成了名贵的敏珠林藏香,对人体更加有益。好的藏香,香气可以通过皮肤渗透到人体内,起到调节气血,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新陈代谢,改善睡眠等作用,同时,还能净化室内空气。
在选择藏香时要注意,香气闻起来应清雅怡人,而不是香精刺鼻的化学气味,而且根根匀称,不掉色不掉粉,燃烧持久。最好是亲自去尼木县看看手工制香或去敏珠林寺游览,然后顺带买些藏香,把西藏的味道带回家。 二十三、藏戏,藏族人自己的戏剧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总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藏戏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到了17世纪才渐渐向艺术靠拢。除了西藏地区,在青海、云南、四川和甘肃的藏语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藏戏分支。但总的说来,藏戏是藏族人自己的戏剧,不论是拉萨觉木隆藏戏、日喀则迥巴藏戏还是山南雅隆扎西雪巴藏戏、四川色达藏戏,都是藏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在14世纪的时候,噶举派的唐东杰布看到许多雅鲁藏布江边的百姓冒险渡江送命,于是许下宏愿,要在江上造桥。可是不够资金怎么办,有一天,他认识了七个非常有才艺的姑娘,于是想到让姑娘们演出来募集费用。演出十分成功,许多人捐钱捐物,或出力帮助造桥,很快桥就造好了。用同样的方式,姑娘们和唐东杰布建起了许多桥,造福无数百姓。藏戏在藏语中叫“阿吉拉姆”,是“仙女”之意,大概是为了纪念那七个姑娘吧!
藏戏以唱为主,伴随讲解、舞蹈、朗诵、杂技等多种形式,演员们都不化妆,人物角色用面具区分。善良的人带白色面具,国王、大臣是红色,妃子是绿色,勇士是蓝色,活佛是黄色,巫师是一半黑一半白,魔鬼妖怪的面具是黑色或者青面獠牙的样子。
最受欢迎的戏目有《文成公主》、《顿月顿珠》、《诺桑法王》、《卓娃桑姆》等,如果体会一把在高原听原生态戏曲,最好赶上每年的雪顿节,也叫藏戏节,是藏戏演出规模最宏大的节日。届时,各地的藏戏团队都会赶到拉萨,在哲蚌寺、罗布林卡及贵族、官员家表演,各种经典的故事,各地特色的唱腔,缤纷的舞蹈,表演者尽兴,观众开心,一出戏唱个几天也正常。
不过,近年来,原本受市场经济、其他文化影响较少的藏戏也开始面临危机,没有固定的资金导致戏班子人才流失、学术研究薄弱,有些甚至开始商业化。藏戏虽然是藏族人自己的戏剧,但作为中华戏剧艺术的重要分支,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 二十四、西藏民族服装——美丽的藏袍
穿腻了甜美优雅的日韩风格,对欧美的简约设计也开始无感,我们开始艳羡少数民族拥有如此华丽考究的服饰,甚至一些设计师也开始从其中找寻设计灵感,预言下一季的流行风向。在苗族、纳西族、壮族、彝族等所有这些少数中,我独爱西藏的民族服装——美丽的藏袍。
藏袍虽然没有别的民族服装那么精致,但它一袍多用,够自由够随意。藏袍整体上很肥大,领口宽,没有扣子,只需要一根腰带就能固定了,里面搭配长袖衬衣。由于藏袍很长,穿的时候,将衣领顶到头上,然后系腰带,系好腰带后,男人的袍子底边到膝盖,而女人则要遮到脚踝才行。最后将领子放下,胸前就形成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口袋,可以装很多东西,比如碗、糌粑、酥油等等。
藏袍基本上可以分为农区和牧区两种。牧区穿的藏袍大部分都用全毛皮做的,很保暖,所以常常能看到牧区的人露一只胳膊在外面,甚至是寒冷的冬天,也有人光着一只膀子,让人暗自佩服。牧区早晚气温低,早上老老实实全副武装,而到了中午,太阳很大,就脱掉一只袖子,甚至两只都不穿,系在腰上。到了太阳落山,再套上袖子。晚上睡觉时,将腰带解开,衣领拉到头顶,藏袍又成了一个睡袋,是不是很神奇?
在农区或城市,藏袍一般以氆氇缝制,往往更合身,款式色彩也漂亮许多,男式的衣边镶上一圈毛皮、绒布或毛呢做装饰,女式的镶上五颜六色的宽边,美观大方。
不过,以上说的都是藏族服饰的普遍特点,实际上不同藏区的服饰还是稍有差别的。比如,甘肃地区的女式藏袍经常以豹子皮镶边,腰带系在背后;青海海南地区的袖子很长,下摆也很长,衣边常用红色或黑色带装饰;而在藏北地区,人们会在袖口缝上5条甚至7条色彩各异的边带,缤纷抢眼。
如今,藏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甚至有了专门的品牌,开始量体裁衣,重视身材曲线美,因此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在拉萨,最常见的是名为“叁柒”的连锁店,里面的各式藏装非常漂亮,让人忍不住也想订做一件。另外,在八角街附近也有许多卖藏装的店,同样一件衣服在不同店里会相差很多,要注意辨别用料、做工,然后货比三家,使劲砍价,将西藏美丽的藏袍带回家吧! 二十五、推荐几个与西藏有关的好电影(纪录片)
关于西藏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有人说,用文字、画面、声音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来表现都是最很适当的,质朴、纯粹,但切不可以将三者融合在一起,电影,这样一种现代艺术,对于这个海拔四五千米的天空之城来说,缺乏历史厚重感。但,不论如何,这片神秘的土地还是吸引了一棒子导演们来发掘它、演绎它,向世人展示它。其中,倒也不乏优秀者,现在给大家推荐几个与西藏有关的好电影(纪录片)吧!
《可可西里》
这是根据发生在可可西里真实故事改编的,惊心怵目。电影以新闻纪录片的风格,讲述了在可可西里发生的故事。1985年,这片人迹罕至的高原土地上生活着一百多万只美丽的藏羚羊,为了谋利,盗猎分子屠杀了大批藏羚羊,藏羚羊面临灭绝。终于有一些藏族人自发组织了保护队,担起保护藏羚羊的责任,与盗猎分子勇猛对决。影片在思考人性与利益、杀戮与救赎、责任与现实的同时,也展示了可可西里令人无法抗拒的美。
《西藏一年》
这是一部5集的纪录片,由中国和英国公司共同摄制,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播出。摄制组用一年时间记录了生活在西藏的第三大城镇——江孜的8个平凡藏族人的生活。寺庙的小喇嘛、雄心勃勃的包工头、精明的饭店老板、善良又愚昧的女医生、贫苦却乐观的三轮车夫等等,从他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藏族人的信仰、婚嫁、生存、理想状况,全面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或震撼,或心痛,或欣慰。想要看见一个真实的西藏,首推《西藏一年》。
《德拉姆》
影片记录了在云南、西藏、四川交界的茶马古道上的人和风景,自然流淌的画面,没有任何旁白,只有一张张质朴的脸孔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人与骡子的感情,年轻喇嘛的爱情,一辈子在行走的老人,农夫回忆起去世妻子时脸上的欣慰满足,让人不禁落泪。他们是贫穷的,可是他们的快乐比谁都多,他们欣赏不了习以为常的美景,但他们的心思感情比谁都细腻,这些粗狂的民族,他们的内心是那么柔软、祥和,正是我们这些城市化的人缺乏的。
《红河谷》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电影,以西藏为背景,汉族男子、藏族女子、土司的女儿、英国男子共同演绎了年轻儿女间的爱恨情愁、民族种族矛盾与友谊,生命与尊严。虽然不像纪录片一样反应许多藏族的风土人情,但一句“度母”,一首《次仁拉索》,羊卓雍错,宗山城堡,草原牦牛、藏饰藏袍、打酥油茶,这些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浓浓的异域风情。
关于西藏的好电影还有很多,比如《西藏七年》、《静静的嘛呢石》、《喜马拉雅》、《轮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