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客网|新一代沙发客专业网站|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22|回复: 33

[湖南] 美丽雁城——衡阳

[复制链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发表于 2011-3-17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行
相关城市: 衡阳
湖南衡阳,又叫雁城。
衡阳“雁城”的由来:衡阳地处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典故是相传北方的大雁因惧怕塞外的凛冽的寒风,便成群结队往南迁徙,它们飞越千山万水,来此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之地,安营扎寨、停歇栖息,这就是雁城衡阳。据说大雁经常聚集在回雁峰下的湘江滩岸上,即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今回雁峰公园石刻载,某年冬天有群大雁栖息于衡阳某山,因一雄雁被猎人射死,一雌雁也撞死山头,故不肯飞走,整日在城市上空哀鸣,发出很凄切悲凉之声。人们不知怎么回事。过了冬,人们怎么驱赶都不飞走。当时的县令就贴出一张悬赏榜来解决。后来,回雁峰某长者听出了大雁的哀鸣声很悲伤,就到大雁经常栖息的地方走访猎户看有谁有没有射死大雁,并找到那猎人揭了榜。于是,县令惩罚了那个猎人,并颁布法令:不准射杀大雁,且在山上雕筑大雁像立碑挽诗及在雁峰寺焚香三日超渡,那群大雁才飞走。此后每年大雁南飞,飞经雁峰山仿佛都听到那双死去大雁哀鸣招唤声,都不再南飞,便栖息在雁峰上渡冬。不少文人墨客都在寺内题写不少挽雁诗。故范仲淹词云:“衡阳雁去无留意”。至今衡阳民间有不准射杀大雁的习俗。而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回雁峰,故雅称“雁城”。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
唐代诗人贾至曾做诗:
《送夏侯参军赴广州》
闻道衡阳外,
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
书信定应稀。
云海南溟远,
烟波北渚微。
勉哉孙楚吏,
彩服正光辉。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天使之翼的微博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雁城衡阳曾有八大景点:
衡阳八景
  雁峰烟雨实堪夸 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现爪 岳屏雪岭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 青草桥头酒百家
  试看东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雁峰烟雨 衡阳八景之冠,在南岳72峰之首--回雁峰下。早在南北朝时期,回雁峰就修起了庵堂寺宇,唐朝建“乘去寺”,清末修建大雄殿、大悲阁、摩云舍、望雁楼。峰下烟雨池,经年不涸,水气上腾如雾,眺望湘江似带,时隐时现,人景交融,飘飘欲仙。雁峰景色四季宜人,奇花异草,古木嶙石,亭阁回廊,碑石丛林。春日鸟语花香,夏日林荫蔽日,秋日观江若带,冬日银装素裹。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于此,并写下《楚游日记》。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绿草如茵的广场,广场中央是作为雁城城徽的大雁展翅雕塑。气势磅礴的断崖飞瀑,巧夺天工,烟雨池内水光潋滟。沿石级登山,“雨花亭”、“晴江亭”、“雁峰寺”、“松风亭”等次第入眼帘,再登“望岳台”,湘、蒸、耒三水汇合处,来雁塔、珠晖塔遥相呼应。环顾四周,“雁廊”、“雁群”、“碑廊”、“观在池”、“听雨轩”、“回雁亭”以及花圃、茶社等景观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回雁峰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故称南岳第一峰。海拔96.8米,总面积6.32公顷,座落于衡阳市雁峰区湘江之滨,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区。峰名传说有二,一曰: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二曰:山形似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欲腾空飞翔;美丽的古城衡阳也因此峰冠以“雁城”之雅称。南岳第一峰含义有二,其一就地理位置来讲,它是南岳七十二峰从南到北的首峰,与祝融、天柱、岳麓诸峰同负盛名;其二南岳“香文化”历史悠久,历来有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之说。千年古刹雁峰寺座落于回雁峰上,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在此传经布道,传说“寿佛”曾留一件袈裟在雁峰寺,寺内设有“寿佛殿”,香火鼎盛。   “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回雁峰山虽不高,但历代名人王勃、杜甫、钱起、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到此都留有赞誉回雁峰的诗词佳句。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故名扬天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出生于回雁峰下王衙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成长于此。回雁峰可谓人文荟萃,风景如画。   回雁峰景区是集锦式的古典园林。这里有衡阳市城标——雁雕、千年古刹——雁峰寺、衡阳古八景之冠——雁峰烟雨、潇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衡阳标志性建筑——回雁阁、王船山出生地纪念馆等主要景点。回雁峰的三大文化品牌——“雁文化”、“寿文化”、“船山文化”源远流长。整个景区设施完善,布局巧妙,它远山而不僻,近市而不嚣,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石鼓江山 位于蒸湘耒水汇合处,悬崖峭壁,几立江中,蔚为壮观。其得名由来说法不一。《水经注》称:“山势青圆,正类其豉,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晋诗则云:“鸣石含潜响,雷骇九天”。此山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初唐即在此修建合江亭、绿净阁。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宽曾在此修筑读书庐。宋景佑年间,朝廷在此正式建立书院,赐名“石鼓书院”,为当时全国著名的4大书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讲学。韩愈、文天祥、范成大、徐霞客等都作过诗文,对石鼓风景作过详尽生动的描绘。石鼓胜迹,几度被战火焚毁,荡然无存。解放后,修缮一新,亭台长廊,景色秀丽。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北魏时期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 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
  
石鼓书院

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三国时期  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
唐贞观时期  (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770)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后人建“绿净阁”以此为纪念韩愈。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现在“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刺史吕温曾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太平兴国2年  (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
  
石鼓书院 大观楼

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
仁宗庆历4年  (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榜以鼓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时戴溪为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七年林田井学教授兼山长凡三年,“补葺经创”,鼎新书院,并刊大字本《尚书全解》40卷。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朝  继续办学。然其田于至元十九年(1292)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历任山长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又毁于兵火。
明清  明清时石鼓书院不断扩大,永乐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书院以待旅游学者,设礼殿祭祀孔子,乾张祠祭祀韩愈、张拭。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至书院讲论“体认”之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传人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楠以书院为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声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1549-1552)。又请赵大洲、皮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详细描述;万历四十的(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1642)提学高世泰修葺。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明朝末年,书院再次毁于兵火。
清世祖顺治14年  (1657)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作为军事指挥所。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两试之,士风称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督率师徒援古证今,析疑问难”其中。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耸、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士雅、余廷松、林学易、易廷彦、罗瑛、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
  
  

多为科举之业。
咸丰3年  (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
1944年7月  石鼓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被于日军焚毁。故址内还有唐、明、清碑刻多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花药春溪 岳屏山又名花药山,位于市城南区岳屏公园内,海拔约100米。相传东晋时有黄、葛二仙炼药于此,后称花药寺,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寺前有春溪井。春时井水流溢,烟雾迷蒙,望之如绘,夏秋辄止,泉水清凉,饮可解暑。每当日光返照,春溪井内有龙张牙舞爪,故有“花药春溪龙现爪”之说。(这个景点由于在衡阳保卫战的原因已经彻底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使之翼 于 2011-3-17 22:45 编辑

四、岳屏雪鸟 岳屏山林木葱茏,百鸟聚集。春日莺歌燕舞,夏日鸟语花香,秋日群鸟飞翔,待到寒冬来临时,银装素裹,百鸟于岳屏寻食,鸣禽满山,得者引颈而唱,无者悲泣如诉,相争者嘶鸣啼叫,煞是热闹。故有诗云:岳屏雪岭鸟喧哗。
“四时佳气来衡岳,十里青山做画屏”。这副镌刻在岳屏公园南面巨石牌坊上的楹联,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岳屏的秀丽景色。岳屏公园位于衡阳市城西,解放后,以岳屏山为主体,建设成为衡阳市第一个最大的公园,全园面积21公顷。   园中的岳屏山,海拔93米,因与南岳遥遥相峙,似南岳之屏风,故名岳屏。有明代蔡汝楠诗为证: 当砌落花长昼静, 隔林啼鸟绿荫深。山依衡岳开窗见,水爱湘流依廊临。每逢冬天降雪,其雪景甚为壮观,雪山盖顶,在雪雯之时,百鸟于岳屏山觅食,叽叽喳喳,彼此唱和,激发诗人自然得到“岳屏雪岭鸟喧哗”的佳句。登高远眺,南岳可望;俯视近处,滔滔湘江,全市街衢以及市郊,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明末中书舍人张同敞兴游到此,欣然题书“岳屏秋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朱陵仙洞 位于石鼓山东侧。相传唐天宝年间,董奉先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洞北通南岳与水帘洞(亦名朱陵洞)两洞相连,南岳有道高僧曾借此洞往返衡岳之间,瞬息即到。洞内壁上曾留下了杜甫、韩愈、王夫之等历代名流待作达千首之多,使得朱陵洞以诗名远播三湘。后因战乱,尤其是日寇的狂轰滥炸,碑文、镌刻多被毁坏。仅留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的“朱陵后洞”和“东崖”等残字。后虽经修整,但难复原貌。然而,作为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至今仍令许多游人心驰神往。(现在就只剩下了一个很小的洞了,里面仍有几十首前人留下的墨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13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青草桥头 蒸湘汇合处,石鼓山左侧,横架着青草桥。有桥至今,近800年。古衡州曾经有驿道6条,为方便来往,南宋淳熙年间,始在青草渡修建木桥。后几度重修。现在的石桥,系1956年修造。桥头两端店铺鳞次栉比,尤以酒店居多,故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说。青草桥与石鼓公园、朱陵洞及五一立交桥连成一片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
蒸湘汇合处,横架着青草桥。有桥至今,将近800年。“潇湘八景画难描,雅爱衡阳青草桥。”这是清代诗人朱佩莲的诗句。诗人缘何雅爱青草桥呢?
青草桥



  曾经这青草桥下,渔舟如织,渔歌如潮。青草桥头两端,酒家店铺鳞次栉比,素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称,为衡州八景之一。那时候,青草桥头林立的酒店,随处飘舞着各式各样的旗帜,那就是酒旗。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酒旗,迎风招展,猎惜飘舞,确实是一种壮观。人们不由想起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似乎那面"孙羊正店"的酒招就飘扬在衡阳的青草桥头。
  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在衡阳上空盘旋的时候,告诉人们秋天已至,天气渐凉,青草桥头各家各户便忙着酿造酃酒。一时间,衡阳的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酃酒的醇香。为了说明自家的酒好,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酒家老板们千方百计把自家的酒旗做得有特色,尽量使自家的酒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他们有的象《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 也有的象《水游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 还有的也学着孟州蒋门神“河阳风月”的招旗,在镶金旗上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等等。于是,青草桥两岸的酒旗更加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正如不少诗歌作品中描述的那样:“碧疏玲陇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鸳” ,“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 应该说,那时青草桥头的酒旗的作用,也不亚于今天都市里异彩纷呈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吧。


  这些酒店老板们每天一大清早就起来,笫一件事就是升酒旗。因为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也有这方面的描述:“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沙发客网 ( 冀ICP备19007410号-2 | 全球排名

GMT+8, 2024-3-29 05: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