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站:金山
金山,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而名。原是江心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清道光年间始与南岸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清初曾名江天禅寺,唐以来通称金山寺。宋朝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的诗句,就是对当年金山的写照。金山飞岩穹轴,云天四垂,宛若俊鹘摩空,凫雁浮江,巨鳌出海,吞吐万象,雄峙百川,有非世间境界,明《一统志》赞之为“胜概天下第一”。宋天禧年间,因皇帝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寺宇金碧辉煌,肩摩踵接,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无论近观远眺,总见寺而不见山,向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即缘于此。金山上除寺院外,还有慈寿塔、白龙洞、古法海洞,附近还有中泠泉等。但登慈寿塔的楼梯过于狭窄,游人上下需小心。
第二站:茅山
茅山距镇江、常州、南京约40公里,交通极为便捷。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众多星罗棋布的厅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风格。茅山还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东晋时的葛洪、齐梁时的陶弘景、隋唐时的王远知、吴筠和五代时的王栖霞、朱怀德等都是茅山高道。
第三站:焦山
系“京口三山(另两个是金山和北固山)”名胜之一,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山中拥有著名的焦山碑林,摩崖石刻内涵丰富,被誉为“书法之山”,又名樵山、谯山、狮岩。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波含静渚心同彻,云住高峰态自灵”。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焦山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正所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又被誉为“江中浮玉”,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
第四站:北固山
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甘露寺高踞峰颠,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
第五站:南山
是招隐山、黄鹤山、夹山、九华山等诸山的统称,由招隐景区、竹林景区、鹤林景区和文苑组成。南山风景名胜区在南北朝至明代为鼎盛时期,六朝后,历代文士名流曾在此居住,游览,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文心雕龙》著者刘懿等天下贤才,在招隐寺增华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这里山峦起伏,绿树葱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第六站:西津渡
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