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客网|新一代沙发客专业网站|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031|回复: 26

【攻略】上海优秀老建筑大盘点ZT

[复制链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发表于 2012-9-16 11: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西门 于 2012-11-4 10:12 编辑

帖子很长,照片慢慢补吧

一、泰安路
1、泰安路50号,环球唱片上海办事处
在泰安路,兴国路的转角,是一幢扁扁的梯形的奇怪楼房,二十年来几乎每天从它门口走过,直到有一天在街对面突然发现他是这么一幢洋气、漂亮、奇特的建筑,拍下来的照片让人感觉这是在法国街头,遗憾的是他的对面是一个公共厕所,而不是别的。

2、泰安路76弄,亦村
亦村4号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故居,他1956年就在此定居,直至1999年4月27日,在这里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历程。贺老的寓所建于1945年,是幢二层楼的现代式花园住宅,人字形屋顶,红平瓦铺盖。山墙顶开三个山字形透气孔,壁炉烟囱设置在西墙一侧,底层南房为贺绿汀客房兼琴室,侧房是女儿元元闺房,楼上是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庭前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大花园。这里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巴金先生在这里看望过贺老,梅兰芳在这里拜望过先生,傅聪在这里向贺老求教过琴艺……

3、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有一幢是周谷城寓所)
泰安路115弄1-8号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原为陈家巷乡村,系德国外侨于1912-1936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三排九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英国别墅立面部分木构架外露漆绛红色,山墙有凸窗,挑出小阳台,东面山墙凸出壁炉和烟囱,门庭高敞,半圆旋梯通向二楼。西端有和厨房相连的两层车库,住宅客厅面积较大,大客厅东侧是会客厅兼书房。西班牙住宅系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环境优雅。该弄原为德士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均撤离回国。上海解放后多为部队、地方干部居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弄6号。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6号,周谷城寓所,周老的媳妇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周老的胖孙子是比我高一级的学长,某期南方周末说江泽民先生经常徒步不带警卫来泰安路周老的寓所看望周老,我怎么就从来没有遇见过呢?

8号,杜宣寓所,杜宣的夫人就是赵丹的前妻叶露茜

4、泰安路120弄,卫乐园
卫乐园即华山路1501——1527弄及泰安路120弄,此处原为后李家宅荒地,四周沿泰安路,华山路,兴国路被洛云浜所围,河上架有5座小桥.因一些街头艺人常在此搭棚卖艺,故而得名"卫乐园".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建造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仿英,法,西班牙等国式样,整齐美观,煤卫齐备,底层还有汽车间.卫乐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卫乐园是上海西区高档住宅区之一,整个居住小区内,环境幽静,每户都有近百平方米的小花园,在泰安路一线的住宅,每幢主入口的装饰形式都各个不同,很便于住户的记认.这些不同的门口的装饰,多见于上海的西班牙建筑,有的门头带有棚屋,盖有西班牙圆筒瓦,有的做成巴洛克风格,有流畅弯曲的弧形线条.而与泰安路一线相对,在弄北侧的住宅建筑,其风格就各个不同,有英国维多利亚,西班牙巴洛克,英国文艺复兴等不同风格.特别是这里弄口的西式大门,半圆拱券,墙顶铺红色半圆筒瓦,非常醒目并和弄内建筑风格协调.这里的房屋建成后,多数分幢租给金融界上层人士,高级职员.现居民中颇多知识分子和文艺,教育,工商界知名人士及侨眷,如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就长时间寓居泰安路120弄卫乐园1号.还有毛泽东主席前妻,老红军贺子珍,1949年从苏联回国来上海后,由周恩来总理安排曾住卫乐园10号,当时贺子珍与侄女毛泽覃的女儿贺海峰住在一起(毛泽覃的妻子即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弟弟).泰安路卫乐园被市政府定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路120弄1号,黄佐临旧居,中国话剧教父黄佐临的外孙女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

泰安路120弄10号,贺子珍旧居

泰安路120弄25号,骆也舟旧居,哈哈

————————以下按拼音顺序————————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A、
一、安福路
1、安福路201号,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部(原潘三省、吴国祯旧宅)
建于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高二层,墙面底层为清水红砖,二层黑色水泥拉毛。西立面局部有红砖砌筑山墙高出屋面,山墙顶部呈阶梯状层层跌落,墙面转角有转角隅石。入口门廊为古典式。南立面二层有竖向绿色半露木架,底层有敞廊,由两根支柱支撑。一根有锥形罗纹状柱础,另一根没有。整石雕出仿爱奥尼式浅浮雕的支柱柱头粗拙质朴,形象十分有趣。门廊内的圆拱券门的拱券、楣窗和门框均为木制板壁上画出的图案。花园内的雄师、少女等石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入口与花园连接部位将中国石照壁与石雕涡卷相结合,园内还有中国园林小品,景致优美。室内木楼梯扶手转角柱也有精美雕刻。此宅曾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作为敌逆财产没收,遂成为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三四十年代,吴国桢是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宦海浮沉20载,足智多谋、八面玲珑。1946年5月,吴国祯53岁,走马上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为国民党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轻的一个。吴国桢入住后,大规模改造了这幢房屋,现状即为此次改造的结果。改造后的最大特征是使这座原貌己不得而知的建筑处处“中西合璧”,正如吴国祯本人亦中亦西的思想性格。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引退”,不久,吴国桢也称病辞去了上海市长职务,表示与蒋介石共进退。紧接着,又随蒋介石退居台湾,挂名为国民党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会,从此告别了居住三年多的中西合璧式的花园住宅。

2、安福路233号,安福路233号公寓(原巨泼来斯公寓)
巨泼来斯公寓建于1918年,那时住宅门前的安福路以法国海军将领巨泼来斯命名,称巨泼来斯路,该公寓因路得名,旧称巨泼来斯公寓。为中西合璧式样,简化的古典式风格,建筑体形简洁。该路1943年改称安福路。解放后,这所公寓以道路序号予以命名。原公寓前面的小花园,现为安福路第二幼儿园。
这所公寓为中西合璧式样,简化的古典式风格。建筑体形简洁。沿街北入口是立面构图中心,有方形壁柱涡卷线脚装饰。清水红砖墙面,转角设水刷石隅石装饰。立面竖向三段划分,沿街入口是立面构图中心,设门斗、半圆拱券、简化的壁柱等。立面开窗规整而自由,檐部厚重微出挑,与基座层相呼应。底层腰线装饰有特点。部分窗上有半圆券,三层附有半地下室,内部木楼梯扶手精美。

3、安福路284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王宠惠住宅)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为王宠惠住宅,建于1937年。建筑属于英国式风格住宅,红瓦坡屋顶采用折形屋面,错落丰富,带有老虎窗,二层墙面部分露明木构架。底层面向草坪绿地部分为大面积落地窗,上面是二层的大露台,对室外的景观空间有良好的视野。建筑立面简洁,外墙平整,材质统一,整体风格轻松活泼。


二、安仁街
1、安仁街218号(古戏台在豫园内),豫园古戏台
原系闸北钱业会馆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建的古典戏台,俗称“打唱台”(1949年后,因市政建设迁至南市豫园内)。这是目前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研究我国古时“歌台舞榭”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座石结构清代戏台高两层,歇山屋顶,飞檐陡翘,气势壮观。古戏台不仅藻饰华丽,而且其藻井等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传声效果。当年钱业会馆常假古戏台作祭供和宴请演唱,热闹非凡。戏台东西两厢为两层看楼,前后与戏台大殿相连,戏台与正殿之间留有一片广场,广场铺青砖地面,可容纳数百名观众。台唇的左右两侧台柱有雕梁画栋、金底楹联、重檐斗拱,联曰:“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1988年,豫园东南部的内园进行扩建,园部为充分发挥古戏台的价值,邀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主持设计,竣工后陈从周教授为此题名曰“曲苑”。曲苑古戏台开放后,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戏曲的演出,昆曲泰斗俞振飞老先生,生前对古戏台特别钟爱,不仅以他那清润俊逸的书法欣然为古戏台两侧的石柱上题写对联,而且把他告别舞台的最后一次演出地点也选择在曲苑古戏台。1982年2月,国务院将豫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苑古戏台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安仁街218号(豫园入口在湖心亭九曲桥北侧),豫园
豫园是我国江南著名的明代园林,有“奇秀甲江南”之誉。它是老城厢内明代园林的仅存之园和代表之作。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地区有五大古典园林,就是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嘉定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及松江醉白池,豫园是其首。原为明代潘允端的私人花园,潘允端是出了名的孝子,为了孝敬和博得父母亲的欢心,于1559年在上海城内东南区建造了一座私家园林。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万历五年(1577年),前后经营近20年,疏圃数畦,聚石凿池,构亭艺竹,渐成胜区。取“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之意,故命名为豫园(“愉”和“豫”是谐音),19世纪的鸦片战争以及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豫园成了兵家争夺的目标和外国侵略者的屯兵之地,豫园由此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直到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政府对它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复,1958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的主要建筑有三穗堂、仰山堂、大假山(隔池与仰山堂相对,由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垒成,为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唯一存世作品)、鱼乐榭、流觞亭、玉玲珑(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约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传为宋时花石纲遗物,具有“皱、瘦、透”三美,为石中上品,上有72个孔洞,至今约有300万年的历史,这玉玲珑原是上海浦东三林塘南园主储昱之物,储昱常以此石自娱。后来他的女儿嫁给了豫园主潘恩的最小女儿潘允亮,潘允亮将玉玲珑搬来豫园)、九狮轩、穿云龙墙、点春堂(小刀会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快楼、打唱台、会景楼、得月楼、玉华堂、内园(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小园)

3、安仁街“古城公园”内,沪南钱业公所
沪南钱业公所位于人民路安仁街“古城公园”里,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原为申城钱业界议事与酬神场所,原址在老城厢大东门外北施家弄133号。沿福佑路和安仁街一线密植的竹林信步而行,你会忽然发现一青砖绿瓦的高墙大院。正门墙上的两个壁雕不同寻常:大圆框内,笑呵呵的财神站在小方框中。这就是旧上海最具盛名的沪南钱业公所。这座位于人民路安仁街古城公园”里的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原为申城钱业界议事与酬神场所,原址在老城厢大东门外北施家弄133号。它是沪上最早的“银行俱乐部”和早期金融发展史的实物遗存,也是现代金融银行制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自有的金融体系发展史的明证。上海自古有“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美誉,在历史上曾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地和远东国际金融中心。而沪南钱业公所的存在,正是上海走向中国金融中心的佐证。而作为沪上优秀的清代建筑和首座异地修复的古建筑,它被称为上海古代金融博物馆,是上海走向中国金融中心的佐证。
2000 年,上海市进行旧城改造时,对沪南钱业公所这一优秀的清代建筑加以抢救性保护,迁移至环老城厢新建的古城公园内复原。专业人员对这座岌岌可危的清代古建筑进行细心测绘,并将其所有构件妥善保管。2002 年建设古城公园时,该建筑在园内重建。据介绍,古城公园的建成,使古老的豫园和浦东陆家嘴金融区连成了一线,而在这根轴线的中点,正是沪南钱业公所,从最老的市中心,到钱业公所,到现代金融区,这三点一线,构成了一道历史风景线。
重建的沪南钱业公所是一幢一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800平方米,三进院落式,前为砖雕门楼,中有茶厅,后为供奉财神赵公元帅的大殿,风格古朴典雅。落地长窗,雕花梁枋,“集庆堂”匾额为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手迹。三脊式牌坊砖雕门楼,气势雄浑,为江南地区少见。两边影壁,雕塑着“福在眼前”、“和合二仙”、“刘海金蟾”等民俗图。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布满岁月伤痕,雄镇两侧,尽现清代建筑风貌的原汁原味,沪南钱业公所的“石窗”也别有情趣,该石窗所用石材,选用浙江地区特有的青石。“石窗”长69厘米、宽38厘米,左右两旁边缘采用中国画装帧手法,以浅浮雕刻画传统的荷花叶茎,寥寥几笔,顿使荷叶鲜活起来。“石窗”的上下边沿,则以明线条凿出对称的二根线饰,一气呵成,显得简朴、明朗。作为背景图案,石雕艺人又充分运用线刻、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互为交替,灵活多变,如古建筑中的楼宇台阁、飞檐翘角、窗棂门户、古树老枝等等,起着巧妙的环境烘托作用,寓意深邃,耐人寻味,且雕刻得极具立体感。尤其是那画面上的人物,刀法之娴熟,工艺之精湛,构图之简练,将古代江南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其中一幅是“踏青归行图”,另一幅是“风雨夜归人”,均取材于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昔日的建筑构件,如今已成为石雕艺术的精品,让看惯了钢筋水泥建筑的现代人,感到赏心悦目。

三、安化路
1、安化路200弄7-19号,福式花园
福世花园,位于安化路200弄7-19号,原为花园住宅群,砖木结构,约1930年代建造。建筑为红瓦屋面,浅色水泥拉毛墙面,立面局部有拱窗,窗洞周围仅作不同材质的窗台,风格简洁大方。外墙有凸起做成拱券式。入口门廊由红砖方柱支撑上方阳台,阳台板和墙体均为素色,与红色砖柱形成材质、色彩的对比,阳台上作竖向密栏杆,构图简单。住宅周围林木环绕,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为爱国人士、香港东方海外发展(中国)公司董事长宣钏出生地。

四、安亭路
1、安亭路2-14号,原盐业银行住宅,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
安亭路2-14号,永嘉路667-675号,建于1930年代。西式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这组位于安亭路、永嘉路转角处的联排住宅,与周围大片疏朗布局的花园住宅相比较,立面紧贴街道,显得有些局促。不过,这正是当时租界西区走向高度城市化过程的典型住宅开发方式: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被建造后,新的地块多在街坊的边角空间。为开发符合租界管理规定又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于是,出现了许多折线形转角和不规则平面的建筑景观,但设计总是设法使住宅内在有最好的空间品质。住宅每一户面宽有限,却都保持了独立的假三层居住空间。建筑的沿街立面连续而统一,形成亲切的街道空间: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户间隔墙稍突出,砌有突起的水平线条;二层以及折线屋顶的山墙为浅色拉毛墙面,窗洞周围以及墙面转角处有不规则红色砖隅作为装饰;屋顶覆红瓦,老虎窗与折线屋顶交替出现,形成节奏。建筑风格相当西化,但户与户之间由突出屋顶的风火墙分隔,烟囱也与风火墙结合在一起,这可能又是从里弄住宅中转换来的中西合璧样式了。该组新式里弄住宅原为盐业银行所有。该银行系张镇芳创办。张镇芳(1863—1933年),河南项城阎楼村人,袁世凯的内弟。晚清曾出任长芦盐运使,为当时中国最大之盐官。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委任其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因“剿匪无方,乱杀青年” 被撤职。次年,创立盐业银行。1933年,张镇芳病卒,其子张伯驹出任银行总稽核。1935年,银行总部由天津迁至上海。1940年代初,该房产一度由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使用。1944年,由盐业银行售与恒兴地产公司。现为居民住宅。


2、安亭路43号,安亭公寓(原金司林公寓)
安亭公寓,原名金司林公寓,位于安亭路43号,该住宅楼建于1935年。建筑属于现代公寓,新古典主义特征,英国乔治时期风格。建筑形体方正简洁,构图规整,深褐色面砖贴面,局部水平向的白色水泥饰带将立面分为竖向三段,带凹槽装饰。入口设对称简化的古典双壁柱装饰。统一矩形开窗,底层窗洞带仿石圆拱券,红色木窗,窗下有巴洛克式石刻垂花图案,上层窗带仿石平券,白色券心石,局部窗间有几何装饰图案,檐口和二层做连续水平向白色线脚,色彩对比强烈。整体风格稳重。

3、安亭路46号1号楼,安亭别墅
安亭别墅,位于安亭路46号1号楼,建于1936年。建筑属于典型西班牙风格。南立面采用对称式构图。东南转角处两层平面为圆形,第三层为四周略收进的正八边形,八角攒尖屋顶。屋顶坡度平缓,铺设西班牙红色筒瓦,有三坡势老虎窗。局部女儿墙顶部有连续的小圆券。檐下和窗洞口周围有装饰,底层中央采用券柱式门廊,前有露台,与开敞花园环境形成呼应关系。另一侧立面强调转角塔楼和主入口,构图相对自由,采用券柱式窗洞,连续拱券窗间有螺旋柱,局部有敞廊,与室外优美的环境有良好的交融。入口门洞及部分窗户上部有托架支撑出檐。

4、安亭路81弄2、4号,安第纳公寓
西班牙风格联立式花园住宅。走近这幢联立式住宅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已历经沧桑,但透出的性格仍清晰可辨。从住宅的布局到各个细部,可以看出这是一幢西班牙风格非常显著而统一的近代建筑。住宅左右两个单元完全对称,围成三合院,底层原来应该是辅助用房。两边各自的主入口直通楼梯间,楼梯虽然已入室内,但连续通透的窗与三合院空间相当亲密,让人联想到传统西班牙住宅院落中的楼梯与外廊。住宅在其他细节上显现的一般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都有的特征更是样样具备,如螺旋柱,无线脚的门窗券,红色筒瓦的缓坡顶,淡黄色粉墙等等。而两个单元的主入口门框装饰还是相当惹目的,门头曲线强劲流畅,与三合院端部的山墙曲线相呼应,透着西班牙式的巴洛克神韵。今天,这幢优秀历史建筑正等待着有历史理解力的修复者,使它昔日的品质再现出来。

5、安亭路130、132号,小旋枫酒店(原为花园住宅区)
这间酒吧的主人很慷慨——在上海的领事馆区内用这样一栋洋楼来做咖啡吧。
吧前辟有一片草坪,3个小门被绿树青草所包围,大有“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阳见”的感觉。吧外的装饰是典型的西洋风格,浪漫的秋千,娴静的白椅,这或许是要在外观上与领事馆保持一致。而室内,西方的优雅和中国传统的意境完美地融合起来。这边厢如蓝雾一样的灯光,天花台是立体的,具现代空间感,还有旧上海小姐的画像作为装饰,古式桌椅的摆设像以前中国旧式家庭的家具布置,长辈们并列而坐,小辈们团围而坐,像是想斟茶倒酒,颇有古人之雅兴。那边厢是红木家具,旧时的立柜、挂钟,专门摆花瓶、瓷器的架子,还有正墙敬奉的字画。一幅“泉后天伦情,松竹清荫”的字画,点明了这里的意境。摆设绝大部分奉行中国传统的“对称”原则。但在装饰中却不经意地加入了轻柔的纱帘,枣红的地毯,花边桌布等西洋味道,使这间酒吧中西合壁,古今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B、
一、宝庆路
1、宝庆路3号,原周宗良住宅
宝庆路3号,有两扇木门,常年紧闭着。围墙上,一侧露出一座古堡似的建筑,另一侧则探出粗壮的樟树枝,画家徐元章先生就是这里的主人,他生活在半个世纪前父辈留下的花园宅第里,虽然其间经历了许多痛苦,几乎失去了这样优雅的生活基础,但是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以此为一个城堡,封闭起属于他的回忆和怀旧。外祖父周宗良是当年上海滩的染料大王、德国某洋行的上海总买办父亲徐兴业一生挚爱文学,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瓯缺》为上海赢得了第一个茅盾文学奖他住在宝庆路那幢欧式花园豪宅里,用画笔追忆老上海的奢华之梦。 花园洋房有5000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私人花园。1937年,徐元章的外祖父周宗良购置了这套家业。后来外祖父又建筑了其他房屋,其中一栋红顶、灰砖的美式平房现在是徐先生的画室兼会客厅。

2、宝庆路10号,湾仔衡山路店、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宝庆路10号,建于1920年代。西式的独立花园住宅。从1940年代的城市行号图上看,这是一幢有相当规模的花园住宅,虽然建筑不算豪华,但当时花园面积非常大。整个建筑为假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平面略呈方形。从东面入口门廊拾级而上,进入住宅,依次是门厅、会客厅和餐厅。门厅有楼梯直达二楼,二楼有五间卧室,底层南向小厅有门廊通向花园,阳光室为突出的圆形空间,上为二层露台。建筑屋顶形式比较丰富,主要为陡坡折线形屋顶,局部有盔顶,山墙有外露木架,比较接近德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形式特征。此外,住宅室内不少木装修和特色细部都保留下来了,尤其是多个拱门与楼梯间的组织,显得空间既舒展又优雅。抗战时期该处曾被日本学校占用,屋内破坏甚巨。1950年后,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使用。1962年,汪道涵同志把时年36岁的江泽民同志从长春一汽调任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这里正是他的办公地点。现该建筑由电动工具研究所使用。


3、宝庆路20号3号楼、4号楼,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
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位于宝庆路20号3号楼、4号楼,建于1925年。3号楼为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坡屋顶,硬山墙面,建筑两层局部三层,南立面左右对称。外立面以红色清水砖墙为主,立面装饰元素丰富。二层中间三跨走廊,有几何形铸铁栏杆。室内楼梯栏杆和柱身有铸铁几何图案。图案化的彩色玻璃和满天星马赛克地坪也是建筑的特色。4号楼为文艺复兴特征,折衷主义风格。使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建筑外墙面上部饰有圈形和蝴蝶花饰,三层两侧有宝瓶状栏杆。门窗洞口上都有几何化的装饰。建筑内部装饰精致,底层内墙均有半墙高的木护壁装饰,花饰精致,部分墙面有彩色玻璃镶嵌窗。


二、北苏州路
1、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曾是外滩三座最高的建筑之一,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大厦因地处虹口百老汇路口(今大名路口)而得名,是解放前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大厦高22层,建筑面积为24596平方米,建筑体型呈八字形,既可使四翼的房间获得较好的朝向又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在建筑外观上雄伟挺拔。地下室为锅炉间,底层为大堂和公共服务部分,第二至第九层设大小公寓72套,第十至第十六层为业主住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一层为设备层。大厦立面摒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繁复的装饰线脚,采用几何立方体组合,第十一层起开始逐层收缩,形成近代摩天大楼风姿,仅在各层女儿墙处饰以艺术装饰主义派的花边图案。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砖,楼层均用咖啡泰山面砖。第十八层宽敞的大平台是鸟瞰浦江两岸景色的最佳处,许多中外知名人士曾在此极目远眺、流连忘返。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被迫将大厦产权卖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日本侵华将领、日本特务机构都盘踞在大厦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厦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管,作为国民党特务机关励志社第七招待所。解放后,大厦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际处,1951年5月1日命名大厦为“上海大厦”,从此成为上海市接待国宾、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港澳侨胞的大宾馆之一。

2、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原邮政大厦)
设计者为新怡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思金生,由余洪记营造厂施工。地上4层,地下一层,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1924年底建成。地价和造价总共320万银圆。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二楼营业大厅,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大厦建筑风格为英国古典主义,气势雄伟壮观。在立面基座上采用花岗石砌筑,其余为水刷石墙面,楼层以贯通上下三层的科林斯立柱装饰,北立面为红砖清水墙。东南侧转角处塔楼高8层,塔楼由13米高的钟楼和巴洛克式塔亭组成。塔亭两旁有两组雕像,一组为信使和两个爱神;另一组爱神手持火车、轮船和书信盒,这套雕像十分精致,被誉为上海滩最高水平的石雕,,可惜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砸毁,上世纪90年代按原祥复制后重新安装在塔亭旁。转角人口门厅呈圆形,旋转型楼梯均用大理石铺筑。室内装修富丽堂皇,螺旋型邮件滑梯设计施工均很精湛。大厦竣工后,各种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申报》载文称这座大厦为“中国第一大建筑”,有的报纸称二楼营业大厅为“远东第一大厅”。邮政大厦建成后作为上海邮政总局,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949年在解放上海的四川路桥激烈枪战中得以幸存,今天这座大厦风姿不减当年。

3、北苏州河路400号,河滨大楼(河滨公寓)
河滨大楼建成于1933年,原址是1887年沙逊建造的宝康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中营造厂施工、沙逊的第四代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河滨大楼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座美国公寓式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建筑总面积达54000平方米,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公寓。由于地皮不规则,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作“S”形布置,整幢大楼有8个门可出入,并有7处楼梯,9部电梯,还有暖气设备以及2.1米深的游泳池,可算是设备齐全。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沙逊财团将河滨大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驻。一年后,该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解放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大楼加建三层后为11层,居住了700户居民。

三、北京西路
1、北京西路1320号,
原为雷士德医学院(雷士德[英]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房地产,1926年逝世捐出全部遗产资助上海教育、医疗、慈善事业,建有医、工学院及仁济医院大楼等)。雷士德与德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2年竣工。现代派风格,局部装饰属装饰艺术派。

四、北京东路
1、北京东路2号,上海广播电台(原格林邮船大楼)
该楼建于1922年,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投资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原名“格林邮船大楼”。1950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划归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大楼占地:1751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1平方米,坐北朝南,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采用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大楼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层顶有方形高台建筑,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层直达七楼室内为硬木拼花地板,其它装修均极精致。现该楼归市广电局使用。

2、北京东路31-91号,原为益丰洋行(英)
1911年建。砖木结构。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沿路直线展开,以顶部三角形山墙作间断分隔。清水红砖墙。底部为半圆卷门窗,2、3层为弧形卷窗,顶层为平卷窗,1-3曾窗卷饰锁石。西北角入口和东北角穹顶等装饰为巴洛克式。

3、北京东路190号,沙美大楼(原上海信托)
北京东路四川中路转弯处,有这么一座精彩的老建筑——沙美大楼,查一查它的建造年代: 1918 年——谁都会为上海在 80 多年前就已拥有这样高水准的办公建筑而感叹!沙美大楼原名沙美银行大楼,所在位置也是外滩附近的滇池路黄金地段。它距今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先后作为沙美洋行、上海信托,后亦曾作为居民住宅、企业办公等用途。它是由著名设计商—英商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 Co.ltd)设计,1921年建成完工。是一幢较典型的新文艺复兴主义风格的古典欧式建筑。大楼保留了外滩建筑的特色,空间开敞, 大楼的塔楼、门眉等多处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多曲线雕刻,使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和浓重。它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古典三段式,中部外凸,主入口券式门洞,两侧饰塔司干柱。二层以上后退形成阳台,设石柱栏杆,三四层外凸阳台为纹饰简约优美的铸铁栏杆。窗间墙均有壁柱,加上笔直的横向嵌纹。整个立面形象丰富、装饰精美庄重。大楼局部具有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细部特征,南面主入口外凸加高,以科林斯柱支撑,上饰三角形的山花涡卷,显出豪华气派,一层较高,阳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铸铁,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在底层的入口、大厅、南面(沿北京东路)、东面(沿四川中路)为圆柱,其余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内、外墙体厚后为一砖和一砖半,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4、北京东路230号,上海市物资局(原浙江兴业银行)
建工大楼位于北京东路230号,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35-1936年建成完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幢六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具有现代派建筑风格。立面简洁无明显特征,一层和二层为大窗,三层及以上窗式为三窗并列排列形成立面节奏,顶部饰以简洁方块装饰板,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5、北京东路232-240号,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原四明大楼)
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位于北京东路232-240号,建于1921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大本楼系原四明银行投资兴建的,由卢镛标工程师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包,共计建筑费261600元(各项设备费在外)房屋建成后,除日寇占领武汉期间为日军占用外,解放前均为该行自用,楼下营业,二、三楼办公,其余作职工家属宿舍。 1952年该行合并后,人民银行留用楼下作营业部,二、三两层出租给外单位办公,四、五两层作职工住宅,1958年移交我局接管后,银行仍留楼下作金银制品厂。抗日战争时期,房屋附近落有重磅炸弹,受震动影响甚大,从而坪台发生渗漏现象,室内卫生设备,亦被日军破坏较多。

6、北京东路239、255号,上海航空铸锻公司(原中国垦业银行)
原中垦大楼位于北京东路239、255号,由赵新泰营造厂于1932年建成,是一幢八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典型装饰艺术派风格。入口转角高起两层成塔楼,整体上强调竖向线条,檐部及其它部分用抽象性麦穗做装饰母题,入口门厅贯穿三层,装饰精美。转角处高出两层形成视觉中心,顶部有装饰艺术饰样纹饰,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7、北京东路280号,盐业大楼(原盐业银行)
盐业大楼位于北京东路280号,1931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七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具有折衷主义风格、文艺复兴特征。南立面构图中轴对称,一层层高较高,转角收头且有隅石装饰,入口大门上面有圆环装饰,窗口周围线脚装饰比例协调且有巴洛克风格,檐部出挑,内部吊顶精美,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大楼楼板楼梯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8、北京东路342号,黄浦税务局(原国华银行大楼)
建于1933年,原为国华银行,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采用竖向构图,东南转角设主入口,拱券门高两层,顶部出檐为塔状。

9、北京东路780号,黄浦剧场(原金城大戏院)
黄浦剧场位于北京东路780号,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1934年建成完工,是一幢较典型的现代派建筑。弧形外墙极富特色,外墙墙面已全部粉刷。室内圆形大厅及圆形大楼梯仍保持原样,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栋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C、
一0一、重庆南路
1、重庆南路169弄,巴黎新村
巴黎新村位于重庆南路169弄,建于1912-1936年,新式里弄,有砖,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31幢,占地面积6.7亩,建筑面积5624M2.新村建筑的窗间墙为面砖饰面,2层挑出阳台,底层有独立小园.是特色较完整的新式里弄住宅.翻译家傅雷和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曾在这儿居住。

2、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
万宜坊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5弄。坐落在重庆南路东侧,劳神父路(今合肥路)以北,近淡水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的方形基地上,有1条主通道,宽5米,以及4条东西横向和2条南北纵向的支通道组成的总体平面。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万宜坊建于民国12年(1923年)。由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弄内有房屋4排,90个单元,沿街店面房屋1排,11个单元(包括205弄过街楼),单层汽车间16间,二层汽车间4间,共计建筑面积17063平方米,定名一直叫万宜坊。万宜坊住宅为砖混结构,弄内为假三层,沿街为三层楼,型式为单开间平面布置,它的布局是行列式,房屋坐东朝西,南北毗连。底层设置店铺,楼上为住宅。弄内住宅前后平列4排,南北朝向。
  万宜坊54号住宅,为中国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故居。他于民国19年(1930年)迁居这里,一直住到民国25年。该房底层为会客室;二楼后部约7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是书房,室内存放着笔砚及手稿,展示他身居斗室,胸怀大志的笔墨生涯。前楼是他的卧室,内有壁橱和阳台;三楼2间住房是他的小女与母亲的卧室。该房1956年经市人民委员会修复并命名为邹韬奋纪念馆,1958年11月5日对外开放。1959年5月由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重庆南路205弄53号、54号,邹韬奋纪念馆、邹韬奋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54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的故居。1930年,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一起设法租下了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54号,也就是现在的故居所在地,作为自己的寓所。这一寓所是一幢联排式、富有现代气息的两层楼住宅,砖混结构,外墙用混凝土拉毛,屋前有两米高的围墙围护。二楼是韬奋夫妇的卧室,落地门窗外是用铁栏杆圈着的小阳台,室内是普通的木地板,一边安放着一个大床,另一边是大橱和梳妆台,西南角放着一张小圆桌及两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家人的生活照片。后面亭子间是韬奋的工作室,靠窗有一张写字台,靠墙是两只装满外文书籍的书柜。邹韬奋在这不满七平方米的斗室,写下了大量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犀利檄文。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纪念馆包括韬奋故居和韬奋生平事迹陈列两个部分。故居仍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韬奋一家居住的原貌;包括故居在内的纪念馆也是上海市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并被上海旅游局推荐为观光点。

二、长宁路
1、长宁路865号,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元培楼、杏佛楼
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元培楼、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杏佛楼,原为中央研究院理工实验馆元培楼、中央研究院理工实验馆杏佛楼,位于长宁路865号。建筑属于中国传统复兴风格,由一大一小两幢建筑组成,入口较小为元培楼:形体简洁、朴素,C形平面,红砖外墙,垂直线条处理,两层窗之间墙面砖45斜拼形成图案。坡顶、机平瓦、烟囱。西侧与南侧入口有雨篷。园区内部体量较大为杏佛楼:白色水泥窗间墙,底层为大块错缝较细腻斩假石墙面;二层至五层为红色砖墙,水泥窗间墙,钢窗。内部楼梯位于大厅与垂直走道拐弯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为原中央研究院理工实验馆(中央研究院为民国政府设立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

2、长宁路877弄,中科院冶金研究所(原蒋家花园)
蒋家花园 位于白利南路(今长宁路)877弄内,建于民国21年。蒋氏购地建3层花园住宅3幢,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南首辟有大花园,建葡萄棚、菱塘、金鱼池诸景,雅致宜人。1968年园地归中科院冶金研究所,今屋存园废。

3、长宁路1187号,东华大学分校(原圣玛丽亚女中)
东华大学长宁路分校,原为圣玛丽亚女中,位于长宁路1187号。建筑属于中西合璧式样,多幢瓦坡屋顶建筑,12号为一西班牙教堂式建筑,西北角有一塔楼。校园整体环境优美,中央围合大面积的草坪,原来建筑之间教室有连廊相连。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圣玛利亚女中是近代上海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二所女子学校。

三、常熟路
1、常熟路113弄2-31号,原名善钟里
(常熟路旧名善钟路)。潘义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双毗连花园住宅。

2、常熟路157号,原中国福利会,帝国咖啡馆
常熟路157号,建于1938年。受1930年代西方现代派建筑以及流线型风格影响的公寓住宅。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白色外观,圆形舷窗,流线形阳台,建筑形式简练,很少装饰,只有窗楣、披水、女儿墙压顶板有线角,富有时尚的都市气息。公寓内部布局也反映了当时高级公寓的生活方式。建筑原四层,1990年代加建一层。公寓入口拾级而上才能进入门厅,厅内花岗石铺地、护墙。楼梯间位于建筑北侧中部,每层有一个排风扇对着楼梯间。建筑每层三户,三房两厅、两房一厅、一房一厅各一户。估计小户型为当时的单身白领公寓。其中每户分为玄关、厅、居室和辅助用房四部分,由两级踏步高差区分单元公用空间和私密空间。室内原有细部与装修材料也比较考究,每户均有壁炉,现已不复存在,门窗合页、铰链和把手均铜制,阳台栏杆简练的黑色钢管线条流畅。1930年代后期,上海的建筑已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的影响,但这种转变从来没有像西方建筑运动那样激进,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加渐进而温和的步骤,这也许就是本土特征,这幢公寓就是这种特征的体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也不失为颇有品质的作品。该建筑曾为汇丰银行高级白领公寓和帝国咖啡馆。1950年8月起,该建筑为中国福利会会址。中国福利会前身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基层组织包括: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托儿所、幼儿园和少年宫、儿童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场以及《儿童时代》、《中国建设》杂志社。宋庆龄担任中国福利会主席时,办公室就设在该楼内。该会基层机构亦附设于此。1951年起,该处先后接待了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等52个国家的元首、总理、部长、元帅、将军、政党领袖及他们的夫人等贵宾89人。1997年12月,中国福利会迁至五原路314号办公。

3、常熟路209号,瑞华公寓
瑞华公寓,原名赛华公寓,位于常熟路209号,建于1928年。建筑属于装饰艺术派公寓大楼。


四、沉香阁路
1、沉香阁路29号,沉香阁
沉香阁,又名慈云禅院,坐落在沉香阁路29号。它和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所汉族地区重点寺院。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的建筑形式庄重典雅,在整座寺中显得非常突出。阁在清代为邑城官员祈晴祷雨之处,上海在未建万寿宫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这里朝贺。因而香火旺盛,誉满上海城。在沉香阁的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点是修复的明代石牌楼,它飞檐斗拱,气宇旬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匾额“沉香阁”悬挂在牌坊的檐下正中。三个大字写的是“沈香阁”而不是“沉香阁”,第二进是天王殿,其中的天冠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像全部新塑装金。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须弥座上端坐卢舍那佛,文殊、普贤、大梵天、帝释天分列两旁,顶上是精工雕刻的藻井。整个大雄宝殿顶上,有348尊贴金小佛像围绕卢舍那佛。过大雄宝殿后是宽敞的天井。从庭院向上看,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飞檐,檐上一个悬空亭阁,东南西全部落地长窗。这就是全国闻名的沉香阁的“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之题额为“南海飞渡沉香大士宝阁”。登两侧的楼梯而上,立即可闻到芳香馥郁,到此方是真正的沉香阁。虽然名称为阁,实际上,阁只是凸出向外的10平方米的小阁,内放几把明式单背的椅子和高脚花几而已。由于它与老城隍庙和豫园相邻近,所以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佛教信徒和游客来此游览,已成为上海市的旅游胜地。

五、长海路
1、长海路174号(长海医院内),江湾飞机楼
这幢“飞机楼”曾是中国航空协会及航空陈列室大楼。民国24年,中国航空协会为发展会务,巩固基础,在市博物馆(今长海医院影像楼)旁,征地10亩,建造会所及陈列馆。协会从民间集资10万元,由著名设计大师董大酋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设计为30年代双翼飞机凌空欲飞的飞机楼。1935年上海在规划“新上海”博物馆建设时,让出原属博物馆的10亩土地给中国航空协会建造大楼,同年10月12日破土动工,1936年初大楼竣工,5月5日正式投入使用。飞机楼结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机首和前翼组成,共高三层。机首的底层为会客室。循扶梯盘转而上可达顶层。顶层为纪念堂,建为圆形环墙,嵌以黑色大理石。中间呈圈状,建成三祭台。祭台正中镶着一块蓝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大厅。此即“皇琼宇”。再登高可达白石砌成的“圜丘坛”。坛分为三层三围,用石倍数均依“九”增减,称“小天坛”,确是誉之无愧。前翼的一、二层,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第二部分由机身机尾翼组成,高二层,多为航空协会办公室。穿过机舱走道,便达二层高的尾翼。尾翼上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1991年,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良出巨资2500万人民币,精心予以修缮。修复后的飞机楼,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写“飞机楼”匾额。一些国民党要人如张学良等当年为飞机楼题词墨迹,也在三楼环形碑刻长廊中首次公诸于人。1993年12月18日,飞机楼修复落成典礼。

六、长乐路
1、长乐路109号,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
1929年建造,由安利洋行设计,钢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高14层,体量较大,立面以竖向构图为主,檐部、基座以及各层窗套用白色斩假石饰面,其余为褐色面砖。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长乐路570弄,蒲园
(长乐路旧名蒲石路)。张玉泉设计,混合结构,1942年竣工。花园里弄住宅。均为西班牙式,有独立式、双毗连式两种,平行排列于弄道两侧。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饰螺旋形窗间柱,2层设挑阳台,平缓的筒瓦四坡顶。

3、长乐路613弄,沪江别墅
沪江别墅建筑群始建于1939年,共7幢建筑单体,地处长乐路西段近华亭路,由长乐路613弄出入。该建筑为三层新式里弄住宅,解放前为高级住宅区之一。从建成至今一直为居住住宅。现经历了60余年的历史变迁,建筑内的住户增加,厨卫已由原来独用变为合用。风貌特征及特色部位: 新式里弄建筑,现代派风格。建筑外观纯净简洁、外墙的材质和色彩统一,立面略施水平线条,红瓦坡顶,坡度平缓,出檐短小,水泥抹灰墙面(长乐路615~629号的一幢建筑除外),底层红砖清水墙面,住宅环境幽静,建筑靠近弄堂的东西外墙立面转角处为弧形,线条流畅,独具特色。三层南面有小晒台板式出挑,上有横向金属栏杆围合,轻巧精致,与住宅整体的朴素纯净风格相统一。屋顶为四坡红瓦屋面,建筑南立面三层有外挑阳台,除功能性外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屋顶有晒台,单面有山墙,采用徽派马头墙式样。建筑物北侧入口门斗两侧墙角为弧形清水墙,与外墙弧型转角呼应。

4、长乐路752-762号
花园里弄住宅(福新烟草工业公司建造)。华盖建筑师事务所陈植设计,1941年建造。沿街前后两排。单体为双开间,假三层;南立面西侧开间前凸,山墙露木构架,红瓦双坡顶,东侧屋顶设棚式老虎窗。

5、长乐路764弄,原为杜美新村
(所在路旧名杜美路)。砖混结构,1930年建造。新式里弄住宅。各单元均有小庭院。南立面中部开间呈半圆形前凸,设三联窗,顶层变成阳台。

6、长乐路800号
古典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20世纪30年代建造。南立面对称,底层为敞廊,2层中部退为大平台;细卵石墙面,墙角、檐下、勒角镶清水红砖。较陡的红瓦顶,西侧设四坡尖塔,檐下有木支托。

7、长乐路1221号,原郑良斌、汤恩伯住宅
建于1941年。具有欧洲现代派建筑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三层,外观由比较简单清晰的形体单元组合,基本没有墙面和门窗的任何装饰,底层门廊、外突窗框和平直檐口都强调水平向构图,与几处扁平向小窗以及楼梯间弧形转角和简洁流畅的木扶手共同显现出流线型风格的现代特征。底层门廊由简洁轻巧的圆柱支撑,立面上多次出现转角窗,是当时体现建筑走向现代的典型设计语汇,这意味着沉重的转角不仅从新型结构体系中解放出来,空间的室内外关系也因此开始了极大的转变。然而,这幢住宅的装饰却带有中国风格,“封阳台”的混凝土花饰最为明显,似乎与现代派建筑设计语言并无关联。其实,建筑也有其生命,衰老的部位或是修复,甚或是更新,唯一要坚持的是一幢建筑在尊重其历史与艺术价值上的准确判断了。该住宅业主原属汉奸郑良斌。郑良斌,1902年4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广州岭南大学理科及上海东吴大学法科肄业生,精通轮船设计、专营航运业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得到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部长的老同学林柏生的提携,郑良斌开始飞黄腾达。自1942年春起,他充任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伪宣传部顾问、伪国民新闻社总经理、伪中华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兼船舶部部长、伪建设部驻沪办事处处长、伪上海市民营轮船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多项要职。此外,还开办和丰银行敛财。该豪宅成为当时汪伪政府高级官员的重要聚会场所。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使用,三楼则是汤恩伯和夫人王竞的卧室。据称,汤恩伯在此居住时,蒋经国、蒋纬国时常来此讨论军政事宜。


七、漕溪北路
1、漕溪北路80号,徐家汇藏书楼(1896年——1897年)
徐家汇藏书楼是法国天主教耶酥会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图书馆,隶属于耶酥会总院,最初供天主教传教士藏书与阅览之用。藏书楼几经变迁,现存的徐家汇藏书楼建于1896年至1897年间,两层西式建筑,仿照梵蒂冈藏书楼建造,当年是藏书楼的西文书库,主要收藏西文神学文献和汉学资料。1847年,当时的耶酥会修院从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传教士们便可是搜集年画、地图、家谱、碑拓等,他们还编撰、印刷西文图书,从事中西文翻译。所以这座两层藏书楼在1897年建成时,就明确地将一楼作为中文书库,二楼作为西文书库。“神父楼”原为耶酥会总院所在地,为耶酥会神父住所,建于1867~1868年间,后经改扩建,为四层西式建筑,现也成为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同时,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尚贤堂等机构的藏书也相继并入徐家汇藏书楼。

2、漕溪北路201号(原漕溪北路45号),上海老站餐厅(原徐家汇圣母院)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圣母院创建自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始建于青浦之横塘,由薛孔昭司铎发起。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王家堂,同治八年(1869年)迁至徐家汇。内分拯亡会、献堂会、徐汇女子中学、启明女校、聋哑学堂、幼稚园、育婴堂、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和浣衣厂等。现为“上海老站”餐馆。


3、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圣衣堂)
漕溪北路595号,原圣衣堂,建于1873年,外表平淡的假四层砖木结构宗教建筑。该建筑原是天主教徒隐世苦修的静谧之地,主体建筑是教徒的住所,走廊两面布置着小房间,也是独立清静的小礼拜室;二层的廊子连接了一个层高较高的大礼拜堂。三跑的楼梯间里天窗的光线高高地洒下来,整个楼梯似乎被赋予了神秘的感觉。廊子的部分采用了半圆弧的拱券,连续的节奏隐隐使人感到了西方传统修道院的院廊空间,而从压低的层次通向更加宽敞高大的空间——礼拜堂,也更烘托了神圣空间的存在。与西方传统教堂有引人瞩目的装点修饰不同,这幢建筑却看不到任何装饰的影子,它记录了宗教传播者的草创年代,也似乎透射了苦修者的禁欲主义世界。这是现在仅存的,见证徐家汇历史的,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之一。1869年(清同治八年),首批苦修修女由法国来沪,最初住在徐家汇王家堂,1874年迁入新建的圣衣堂,直至1950年代初。该建筑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使用。


八、成都北路
1、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1922年)
成都北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959年5月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条由青红砖相间砌成的成排成排的石库门弄堂里,住户的迁进迁出很平常,邻居们当然不会想到,这户人家的客厅里会聚集起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李达。这里原是党的第一个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党的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人称“李公馆”。1999年,为配合延中绿地二期工程建设,静安区动迁了这一地块上的670户居民,并把这片保护性建筑保留下来。2002年6月30日,依成都北路7弄30号辟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100多万元修缮二大会址,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会址纪念馆。在作为会场的“李公馆”客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14把椅子,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开会时的场景。2003年1月,纪念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平民女校旧址(1921年)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旧址。1984年5月,这里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常德路
1、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
原爱林登公寓,张爱玲曾经在那里住过,1939年的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就住在51室;1942年搬进了65室(现在为60室),直至1948年,在她的《公寓生活记趣》中就记录了这段生活,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36年。公寓结合地形建造,平面呈“凹”形,每层三户,公寓原为意大利房产,居住者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张爱玲的公寓的描述:“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离开上海暂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1995年中秋节前夕死于纽约寓所。由于张爱玲名声传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常德公寓寻找张爱玲的家,拍照片拍录像。

十、长阳路
1、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旧址

十一、长安路
1、长安路101号,苏河艺术中心(原福新面粉一厂)
华联集团电工照明器材有限公司仓库(原福新面粉一厂厂房及仓库)由1号房(光复路423~433号)和2号房(长安路101号)组成,房屋始建于1912年,均为砖木结构房屋。2号房外墙原为青砖、红砖清水墙,红砖主要为立柱及装饰线条,坡屋顶,由于墙体风化目前外墙面主要改为混合砂浆,一层采用砖柱、木梁承重,二层采用木柱、木梁承重。1912年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集资4万元筹办上海福新面粉一厂,为荣氏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工厂。目前房屋主体为1925年维修改建后留下的建筑主体,由1号房(光复路423~433号)和2号房(长安路101号)组成。后由挪威华人袁文儿先生及夫人丽莎女士于2005年创建苏河艺术中心。自2005年1月开馆以来,苏河就一直致力于在多个领域中探索。已经成功举办了多个展览以及一些音乐、舞蹈、实验电影、讲座等艺术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D、
一、东大名路
1、东大名路378号,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 英商耶松船厂)
东楼1908年竣工,系缅甸式5层建筑,红砖,顶端塔亭为翘檐四方绿瓦锥顶,别具风格。该地原系渔民打鱼晒网场所。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此筑船坞设修船厂,当时俗称“新船澳”(或“新船坞”)后称为“老船澳”(或“老船坞“)。60年代改为英商耶松船厂。1964年创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简称上海远洋公司。

二、东平路
1、东平路1号,席家花园酒家(原席德柄私宅)
席德懿时任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我曾经在这幢洋房里工作了几个月。当时是一家台湾电脑公司租用了这整幢楼。东平路1号,原祁齐路2号,席家花园,建于1936年,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经历70年的风雨,建筑也经历了数次改造,可以看出,今天的主人似乎对往日的生活仍然保持着浓浓的眷恋。沿街看去,坡顶屋檐下还保存着密密的齿饰,窗台下的宝瓶栏杆丰满细腻,北立面入口的券门最有特色,发券层层退进,统以券心石,强化了进深效果,足能品味老洋房的风韵,但爱奥尼柱式的门廊和窗上三角楣装饰等,似乎有太重的后人叠加的痕迹。该建筑原为苏州席家席德柄住所。席家为清朝康熙年间在苏州东山靠经营丝绸生意而成为当地最知名的富商。席家的许多后代来到上海经商,该住宅主人席德柄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央造币厂厂长、财政部复兴贸易公司总经理等职,后任上海阜丰面粉厂总经理。席德柄与宋子文是留美时的同学,与宋家有所往来,他的一个侄女后嫁给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于是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其兄席德懋曾任中央银行发行局副局长兼外汇局局长和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家花园之名起源于席家在太湖边上,依山傍水建起的一座占地千亩的豪华庄园--席家花园。这栋房子后来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办公楼,1998年根据此栋别墅的来历改建成席家花园酒家。


2、东平路5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位于东平路5号,建于1924年。建筑属于欧式建筑风格花园住宅。建筑整体,立面构图自由,风格明快,色彩淡雅。主立面中央部分为突出的敞廊,南立面底层入口处采用了三个半圆拱券,券心略加装饰,二层采用五个连续的半圆拱券柱式构图。建筑为灰色平瓦坡屋面,屋顶出檐不远,带老虎窗。墙面米色粉刷,与白色的拱券、阳台栏杆及窗台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除拱券、栏杆外墙体没有多余的装饰。

3、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7号楼(原孔祥熙旧居)
孔在上海至少有四处豪宅,分别位于现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现永嘉路389号,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东平路(旧称贾尔业爱路)9号住宅为德国式建筑风格,座北朝南假三层混合结构建筑。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砌成突角隅石状。南立面有门廊,高出地面四级台阶,花瓶式栏杆,拱形券门,线条显得简洁流畅。门廊顶为二楼大阳台。现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办公楼(七号楼)。

4、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9号楼(原蒋介石官邸,爱庐)
当年作为宋美龄陪嫁物的法式建筑爱庐,这所名叫“爱庐”的小别墅,是宋氏兄弟送给宋美龄的陪嫁,蒋介石为其提名“爱庐”两字,还镌刻在花园的太湖石上。这座“爱庐”与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成三足鼎立之势。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练琴房。 这是一栋有灵气的楼,像孩提时代以积木搭造的童话。它的外表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风格,墙面绕着随季节变幻色彩的蔓藤,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各色鹅卵石,屋面为孟沙坡面式的,铺着红色的平板瓦,干净洗练而不落俗套。门窗采用弧拱及圆拱圈,立面腰线纵横鲜明。清水勾缝砖墙,缝道整齐,1920年代的上海就流行这样的外粉刷工艺,在和谐从容的色彩之间,优雅的弧拱廊柱灵活地标示出曲线感。蒋介石把庐山观音桥的轱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子湖的别墅称为“澄庐”,而这里的花园洋房却称为“爱庐”,可见他对此处住所的一片深情。现在“爱庐”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学用楼,改名为上音附中的“九号楼”。

5、东平路11号,SHASA餐厅(原宋子文私宅)
宋子文当年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之最爱。一处在岳阳路145号,另一处在东平路11号,建造于1928 年。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黎明、王菲主演的电影《大城小事》,就是在东平路11号取景拍摄。这所具有浓郁贵族化气质的豪宅,经过精心装饰后已改造成一家餐厅SHASA。

三、董家渡路
1、董家渡路175号,董家渡天主堂
1847年—1853年建造,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堂。西班牙人范廷佐设计,砖木结构,立面为巴洛克风格,主廊两侧为巴西利卡式。室内装饰为文艺复兴风格,局部浮雕有中国传统图案。董家渡天主堂原名圣沙勿略天主堂,1847年11月21日教堂奠基。弗朗西斯克•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是耶酥会派往东亚的第一个传教士,他死后罗马教皇封他为“圣人”,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教堂由西班牙籍天主教传教士范廷佐设计,范的父亲是西班牙埃斯库里阿宫的宫廷艺术家、雕刻家,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十分酷爱艺术,来沪后先后设计董家渡的教堂和徐家汇老教堂。董家渡的教堂原来仿照罗马耶酥会大学圣依纳爵大教堂设计,因罗伯济去罗马教廷后未获得支持,没有返回上海。教堂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正立面有三个入口,两侧为边门,经由防风门曲折入内。紧靠山墙有西式柱子八根,方形砖柱一米见方,柱边各有一座小祭台,正对大门的尽端设大祭台一座,祭台与座堂用矮杆分隔。内墙和弧形平顶装饰简洁,堂内中部有四个大拱圈,上部有泥塑装饰。地坪铺设大方砖,东西墙上开设半圆形固定铁栅的玻璃窗。建筑立面三段式处理,底部突出四对八根爱奥尼克双壁柱;中部两道水平檐口线脚,中间设大自鸣钟,两边各设一座小塔亭;上部山墙上镶有曲线卷涡,中央嵌有“天主堂”三个字。这座教堂很特别,室内外悬挂楹联很多,是早期天主堂因袭中国装饰习俗的典型实例。教堂建成后不久,上海城里爆发“小刀会”起义,教堂一度被作为临时医院和难民所,“文革”中停止宗教活动,至今这座上海现存最早的天主堂保存完好。

四、大境路(黄浦区)
1、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大境阁(明代)

五、多伦路
1、多伦路8号,公啡咖啡馆
位于四川北路1915号(多伦路8号)。曾经是左翼作家及地下党的聚集处,左联筹备会也曾在此召开。现为旧址新修。

2、多伦路59号,鸿德堂
鸿德堂建于1928年,属中国的基督教长老会自办,建堂经费主要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和本国教友捐献。当时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故名。这是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而作基督教堂的建筑。主楼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教堂外部形式采用中国传统殿宇风格,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列柱,檐下绘彩画。

3、多伦路66号,薛公馆
约1920年由薛氏建造,人称“薛公馆”。公馆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的庭院。主体部分原本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到英国侨治王朝时期风格的影响。入口门廊为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作为侵华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

4、多伦路85号
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该住宅建筑形态处理简单,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建筑,并带有东西方建筑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日本从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建筑为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贴面为拉毛水泥。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用古罗马式的券、拱及带有古典主义的柱式。屋外前檐下设平台,和适合做家务使用。正篆建筑显现出既古朴苍劲有典雅洒脱之韵味。

5、多伦路93号,1920咖啡馆(王造时旧居)
“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当年曾把这里作为革命的一个据点,如今是1920咖啡馆。这幢房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整体具有简化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面北临街,两层混合结构。屋面平台,对称地置有弓形山墙和三角形山墙作为装饰构件,并广泛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于入口、门、窗上,这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是不多见的。外墙全部细面仿水刷石饰面。特别是层间立面的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塔司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经变形和简化,表现出了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特色。

6、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楼
建于二三十年代,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楼顶端所置古钟为青铜冶铸。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九十年代由上海浙商应国华捐资修建,楼高18.5米。旁边的小路即为东横浜路,景云里名人住宅群就在这里。

7、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
老洋房,我经常去的地方,在三楼看旁边的夕拾钟楼,日落黄昏,感觉特别好。

8、多伦路145号,左联纪念馆(原中华艺大校址)
约建于1920年。这是一幢独立式的东南亚殖民地风格建筑,从建造年份推算,是一栋仿英国安妮女皇复兴式样,表现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1837~1901)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这是一种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诺尔曼•肖创始的风格。该宅占地面积684平方米,花园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西式花园住宅。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特别是该宅受安妮女王时代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演变趋势由简洁到丰富,由强调秩序感转向追求装饰效果。该宅外廊的立面构成,由连续的列柱转化为连续券,进而发展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并出现了多种券式的混合使用。随着建筑立面的演变,建筑平面也由最初方形的简单分割渐趋于布置合理并有丰富的变化。该宅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为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

9、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原中华艺大校址)
1924年建造,为陈望道任校长的中华艺术大学校址。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该建筑整体形态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城市住宅形式,局部处理使用简化的古典建筑语汇。沿街一面山墙立面呈曲线形,带有欧洲传统住宅特征

10、多伦路208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广东人陈仲篪建造。建筑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样式。西立面主入口门由四根简化的爱奥尼式柱子支撑,二层露台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窗装饰以古典样式,北如中门头带有层层叠涩的砖砌拱券明显受罗马建筑的影响。

11、多伦路210号,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原白公馆)
白崇禧寓所坐落在多伦路210号,原由广东中山商人唐林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建、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整个建筑平面成凸字形,四根白色的巨柱为变形的科林斯式,白色巨柱雕刻精致。抗战时被转卖给日本人,抗战胜利后曾为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完好地保存,2003年经过整修。目前,这里是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

12、多伦路215号,广东商人李观森住宅(梁鸿志旧居)
该住宅属于一种西班牙式,略带有地中海风格的建筑。1924年由广东商人李观森建造。后曾被汪伪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和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侵占。该建筑外观呈高坡屋顶,红色鱼鳞瓦屋面,简洁的门窗及布置于平面一侧的塔楼等反映出西班牙建筑特征,门廊、二层露台和塔楼底层设有仿古罗马陶立克式的柱子。 拍过

13、多伦路250号住宅,孔祥熙旧居
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该建筑物位于四川北路多伦路转角处,原来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所有。这是一幢具有东方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现在属于海军411医院。

六、东湖路
1、东湖路17号,青年报社(原花园住宅)
坐落于东湖路17号的青年报社,为西式联立式花园住宅,建造时间、设计人与施工人员均不详。解放前为国民党某军官的私人住宅。1950年,该花园住宅由华东交通部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及中央音乐院上海分院使用,后曾用作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内科学女生宿舍,1964年《青年报》报社迁入使用至今,作为青年报社办公楼。从建筑的布局和形式都可看出,这是相当富有者的一对花园住宅。联立式住宅,坡屋顶,建筑的整体完全对称。面向花园的南立面自然是主立面,颇为气派,有明显的上下、左右三段式构图。底层低矮,是辅助用房,也是整个住宅的“基座”。二、三层是主要的功能空间,构成了立面的主体,原来的立面要开敞得多,两侧的三开间连续券都是原来的敞廊。檐口女儿墙做得相当丰富,卷草花饰纹样很有立体感,显现出主人的阔绰殷实。而且,立面上的连续券柱形成了贯穿两层的巨柱式构图,窗间柱和转角柱以方圆之别很自然地使巨柱构图适应了整体需要,也形成明显的对称感,整个立面像一个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演绎本。只可惜改建的痕迹太浓,不仅敞廊被封实,左右两侧从敞廊通向花园的大楼梯也没有了踪影。如今只能更多地从北立面外墙和窗框线脚来体会南面原有的建筑立面品质。主楼梯位于每一户型北面的中部,自二层起直至阁楼,深色木质楼梯围绕着中庭空间盘绕而上,梯段侧面的彩色玻璃窗装有典雅的铜把手,这种精美可以令人又一次遐想住宅南立面的过去。室内有多个壁炉,装饰精美。

2、东湖路70号,东湖宾馆(原杜月笙旧居)
当年,杜月笙在上海有两所公馆,一所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另一所在杜美路(今东湖路70号)。华格臬路公馆据说是黄金荣送给杜月笙的,那是一幢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二楼给原配夫人沈月英居住。她未生儿育女,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杜维屏(小名林宝),因为领养他后,事业发达,杜月笙因此对林宝视若己出、宠爱有加。后面西式楼房,底层作为办公室,帐房间和大菜间等,二楼给第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第三夫人孙佩豪居住。杜月笙的前三个夫人都是苏州人,他的第四夫人姚玉兰是北京人。杜月笙娶她时遭到陈帼英和孙佩豪两位夫人的联合反对,后来陈帼英私下与杜达成协议,同意杜娶姚。于是杜在辣斐坊(今复兴中路复兴坊)租房和姚成婚。这件事被孙佩豪知道后,一气之下,就带了两个儿子和佣人离开杜家前往美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杜月笙在东湖路的新公馆是金廷荪承包航空奖券获取暴利,花了三十多万美元建造并奉献给他的。这幢富丽堂皇的花园式住宅主楼有5层高,呈对称布局,立面构图严谨;通过凸窗、凹阳台的处理,加上建筑顶部的退台做法,使得主楼产生了虚实变化,尤其是非常注意细部,窗台、栏杆、檐口等处有装饰带,看起来比较精美。这幢新公馆还带有明显的艺术装饰风格,属于新建筑运动的产物。这类建筑特点是:功能与经济因素渐起主导作用,繁杂的复古样式已经大为减少,代之以重点部位的纹样装饰。在檐口、门窗等处常有装饰带。纹样多以几何或自然花纹草为主。这些附加的装饰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逐步被舍弃。这装公馆建成后一直空关着,正当杜月笙准备搬进新公馆居住时,恰逢“八·一三”战争爆发,所以这幢新公馆杜月笙一天也没有住过。在敌伪时期,吴绍澍曾在此小住。抗战胜利后,这幢房屋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这幢房屋以六十万美元卖给美国新闻处,直至后来用作美国领事馆,他自己住到茂名路的华懋公寓去了。现在,杜月笙东湖路的寓所被改为东湖宾馆。

七、东横浜路
1、东横浜路35弄,景云里
建于1925年,为砖木结构石库门房屋。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

11号,茅盾、冯雪峰、叶圣陶旧居
192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与夫人孔德祉一起从武汉经牯岭回到上海,因通缉在身,秘密住在景云里11号(今东横浜路35弄11号甲),茅盾住在三楼,当时和叶圣陶、鲁迅是邻居。1927年在此地首次用“茅盾”的笔名写作,出版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小说,从此声誉鹊起。1928年2月,经陈望道建议,茅盾离开景云里东渡日本,他住过的三楼就让给了冯雪峰居住。
1927年5月叶圣陶举家搬到虹口景云里11号(现为东横浜路35弄11号),住至1932年春。景云里11号是一座两层楼老式里弄中的石库门住宅,砖混结构。底层前面为客厅,后为厨房,二楼是卧室。有一段时间,著名作家茅盾、冯学峰都是叶圣陶的邻居。在这里,叶圣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有一大批进步作家的处女作、新作都是经他手发表的,其中有丁玲、施蛰存、巴金等。叶圣陶因当时坚持奖掖新人而传为佳谈。这时期也是叶圣陶创作的丰收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在解放前刊印13版,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短篇小说《多收三五斗》,半个多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2、东横浜路82弄2号,冯雪峰旧居
1949年6月,冯雪峰携妻儿住入东横浜路82弄2号一底层房子,后赴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担任华东代表团团长,并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常委,9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1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同年当选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7月离沪赴北京工作。

八、大昌街
1、大昌街30号,清心堂
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地旧称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创建地址在陆家浜娄牧师家。1919年由信徒捐资在大昌街购地建造新堂,历四年建成。该堂的大堂建筑十分别致,外形如折扇,大堂中间为正门,两旁有露天扶梯,可自东、北两侧拾级而上至正门厅上的平台而进入两侧厢楼。大堂楼下自正门至圣台的前后距离较短,而两翼呈直角向左右伸展较长,楼上楼下无一根柱子,宽敞明亮,整堂上下可容千人。大堂如此格局,据说是为当年清心男中、女中学生参加礼拜时各坐一厢,中间为成年信徒所坐,使男、女中学生分开,相望亦难之故。

九、滇池路
1、滇池路100号-110号,海运服务公司(原仁记洋行)
上海滇池路100-110号仁记洋行,由通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08年竣工。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沿路转角处的圆锥顶塔为立面构图中心,清水红砖立面,砖拱及1、2层之间楣梁上的装饰纹样、爱奥尼柱头等砖雕花饰做工细腻。

2、滇池路120号,原业广地产有限公司
原为业广地产有限公司。通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08年竣工。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清水红砖墙。上海摄影学会是在1934年成立,主要成员有郎静山、胡君磊、刘旭沧等人,会址就设在滇池路120号胡氏家中。

十、定西路
1、定西路1376号,武定公寓(原开纳公寓)
武定公寓,位于定西路1376 号,原名开纳公寓。它是以英商“汪记洋行”大班开纳命名。开纳公寓于1928 年前后由新亨营造厂建造,窗上下沿突出且连续为水平线条,窗间墙用红砖区别于粉刷墙面,平面呈“C"形,三面在内部围合出一小型的天井,在南面尚存有一花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可谓沪上最气派的公寓建筑。公寓大楼共四层,坐北朝南,清水墙面,采用西洋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建造。其建筑面积1716 平方米,共有高级居室16套,大中型套间各4套,小型套间8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早在1920-1930 年代,这里是革命人士活动频繁的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F、
一、富民路
1、富民路182弄,裕华新村
裕华新村属现代式花园里弄住宅,坡顶平缓,外墙为棕色面砖和水泥砂浆饰面,表现块面、线条的组合与对比。

二、汾阳路(徐汇区)
1、汾阳路9弄3号
汾阳路9弄3号,建于1898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全木结构住宅。建筑的最大特征是外墙采用水平向的木板条满铺,看似原木井干式建筑。外型其他特征还有翼角起翘的铁皮屋顶和类似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或雀替的柱头,反映了海建筑中西融合的特点。此外,整幢建筑主体的底部被架空一米左右也是重要特征。

2、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原犹太俱乐部)
上海音乐学院的其前身是国立音乐院,始建于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迁入现址至今。该楼于1927年起,辟设为比利时驻沪领事馆,其时总领事是瓦.豪特(J.Van.Haute)。从1934年起,比利时公使纪佑穆(Guillaume.J.Baron)滞留上海时,就住在此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事馆关闭。1945年9月在原址重开。1950年代比利时领事馆关闭后,该楼由部队使用。1958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担任院长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从漕河泾迁入此处,该楼主要作为学院办公、接待专家之用。现在此楼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楼,底层开设留学生餐厅。
该楼是风格比较混杂的花园住宅,假三层。孟莎式双折屋面陡峭,有双坡形老虎窗,木质构架支撑,屋顶错落有致。底层为砖墙,水泥拉毛墙面,部分墙体以毛石砌筑,半园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间隔点缀,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券廊、门、窗洞口为不规则毛石砌筑,具有德国青年风格派特征。二层东、南立面设有连通外廊,露台栏杆雕饰精美,与毛石材质产生强烈对比效果。底层二层虽均有外廊环绕,但形式对比强烈,底层外廊为厚实的墙基和石拱券,粗犷有力,而二层为混凝土双柱的外廊,檐口镂空花格,轻巧剔透。这种形式并不和谐但自由随意的模仿与组合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建筑特征。内部楼梯、护壁、壁炉等装饰为西式风格,做工考究。该房屋的结构形式为砖木结构。屋顶烟囱顶部及中部设汰石子装饰线条,屋面铺红色粘土平瓦,屋顶老虎窗形式为双坡老虎窗。建筑物外立面设有连通外廊及内阳台。外墙材料为粘土砖墙,墙面主要采用拉毛饰面,局部墙面装饰有粗石料块材。外窗主要为木窗,局部外窗窗框部位装饰有粗石料,外门主要为玻璃木门。底层大厅地面面层采用红色地砖。

3、汾阳路45号,海关副总税务司住宅(上海海关专科学校)
1932—1933年建造,协澄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地中海式花园住宅,白墙红瓦,正立面入口为券柱敞廊,窗间装饰螺旋形柱。这就是沪上挺有名气的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是海关为总税务司建的官邸。由于担任总税务司职的都是洋人,这座官邸居然都由外国人占用。到抗日战争时期,丁贵堂开始在总税务司任副职,才住入这幢洋房。住宅属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高二层,假三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对称布局。主楼底层有三个连续的拱形券门形成门廊,门及窗樘内竖立西班牙螺旋形柱作为外廊柱。券门上、屋檐下、窗周围均有精巧纤细的水泥沙浆雕饰。二层前有宽敞的阳台,阳台上及楼梯边用花铁栅栏杆。三层为阁楼,有老虎窗。室内装修十分讲究,冬天有壁炉生火,宅前有一对石象守护。这幢别致的房屋是当时沪上大名鼎鼎的奥匈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新中国成立后,丁贵堂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举家迁至北京,原宅改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至今。

4、汾阳路79号,海上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建于1905年,原为法国公董局总董住宅,解放后曾一度作陈毅市长临时住所。三层混合结构,为法国盛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平面与立面均为轴线对称,南立面设双抱露天白色大理石大阶梯,有“海上小白宫”之称, 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5、汾阳路83号10号楼,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原犹太医院)
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原为犹太医院及水塔,位于汾阳路83号10号楼,建于1942年。建筑具有法国现代派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主立面对称构图,在横竖两个方向均做“三段式”划分,外立面多处有弧形墙面造型,西立面还有层层收进做法。南立面室外大楼梯直接通至二层入口。窗间使用简化的装饰性壁柱,且二、三通高,四层单独使用壁柱,柱径减小。壁柱为方柱,上有凹槽,但柱头花饰被大大简化。五层中部退后,形成屋顶平台。两端立面采用凸窗,上下贯通。建筑上的古典装饰被大大简化甚至取消,体现出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室内外局部装饰具有艺术装饰派特征。水塔造型简洁,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几何形装饰。

6、汾阳路150号,“白公馆”
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海上。解放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幢花园洋房,曾先后作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的院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越剧院迁往淮海中路,这儿成了越剧院与梅龙镇酒家合办的越友酒家。越友酒家的开头几年生意挺好,可是没几年,生意就淡下去了,只得把宅院旁边的越剧院练功房租给台湾宝莱纳餐饮有限公司开设德国啤酒餐厅。后来,越友酒家的生意更清淡了,而德国啤酒西餐厅却越来越“火”。一到夜间,灯红酒绿,鼓乐铿锵,菲律宾乐团的热情演出,把三层楼面的近千名食客们鼓动得心脏摇荡……最后,宝莱纳把越友酒家也“吃”掉了。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宝莱纳的“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

7、汾阳路152号、154号、156号、158号,并立花园住宅
汾阳路152号、154号、156号、158号并立花园住宅,建于1920年。建筑属于德国式双联体花园住宅,立面简洁对称,平整少装饰。底部两层为清水红砖饰面,墙转角处设有扶壁柱,上部三层券廊部分为水泥拉毛饰面,外墙材质区别明显,对比强烈,二三层材质交界处有一圈简单线脚。四坡双折瓦屋面,屋面顶部陡峭,底部出挑明显,挑檐下设有成对木牛腿斜支撑。三层两端设半园券敞廊。开窗轻巧,一、二层外窗设木百叶。整体建筑风格舒朗大方。内部装修简洁,但具特色。

8、汾阳路158号,和平官邸(原戴笠住宅)
藏身在深深的弄堂里。走进去,先是两幢老洋房民居,门口悬挂着“李徐”木头信箱,很有上海特色。然后院子里豁然开朗,和平官邸的红色洋楼伫立在茂盛绿荫之中。这老洋房在过去的岁月里,可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据说,最早曾是戴笠的私人官邸,解放后林立果住在这里。直到和平官邸进驻之前,老洋房竟然一直空置着,到处是蛛网尘埃。老上海精致古典的贵族建筑里记录着的发迹与传奇,洋房人家讲究的吃喝玩乐,博采众长……也都在尘埃飞扬中沉寂一地。

三、复兴中路
1、复兴中路517号,民宅(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先生在上海时住在上海通志馆内。这座宅院1926年建成,原是冯玉祥的府邸,柳亚子向其典租了这幢楼房。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法国式花园别墅,红瓦顶黄色墙面,黑漆大门。柳亚子故居南向,原为西式庭院格局,现仍林木葱翠,绿草如茵。当客人走过围墙进入黑漆大门后,可从屋外露天石阶拾级而上至二楼客厅,或由内屋阶梯步入二楼客厅。客厅西侧坐南面北陈列着一长排很高的书橱,里面所藏从辛亥革命前夕起直至30年代的各类刊物。三楼的左窗口里面就是柳公的工作室。建国后的1950年冬,柳亚子先生从北京返回上海,小住半月,处理了在沪故居的一切事务。此后,柳亚子长期寓居北京,于1958年逝世。柳亚子先生在沪旧居现已改为民宅,有多家住户居住其中。但屋前草坪花木仍枝繁叶茂,一如当年。

2、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何香凝旧居)
复兴坊是中法教育基金会会址.是由一群当时法租界内的著名的新式里弄住宅组成,建造于1928年,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名至今.现在位于复兴中路553弄.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何香凝的住宅位于复兴坊8号.2001年,复兴坊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何香凝旧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3、复兴中路1195号,上海理工大学复兴校区(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定名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1958年,改名为“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1983年,恢复大专建制,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主要老建筑有:图书馆(1908年-1916年建造的德国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这是一栋“凹”型的三层楼,是上海唯一一栋普鲁士风格的建筑。由于交由学校使用,所以保存较好。在这所房子里面我发现了用来关闭走廊窗户的铜制插销,插销由上至下约两米长,中间有个象老式水龙头的把手,把手一旋则可以把插销插上,再旋则可以开启插销,这也许是我看到过最长的插销了)、德文科讲堂(建于1909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德文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法国院长住宅)、医预科讲堂(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中国台众蚕桑改良会办公场所)、第二宿舍(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二宿舍,中法国力工学院和“国立高机”时期为教职工宿舍,现为男、女生宿舍)、第三宿舍(建于1914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三宿舍,现为男生宿舍)、第四宿舍(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由上海绅商捐助建造。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四宿舍,中法国立学院时期为学生宿舍,称为“A舍”,现为女生宿舍)

4、复兴中路1327号,复兴中路复中公寓(原伊丽莎白公寓)
复中公寓,原名伊丽莎白公寓,位于复兴中路1327号,建于1930年。建筑属于现代派风格,整体风格简洁,朴素大方,装饰集中于中央顶部。立面强调不同材质的质感和色彩对比,造型焦点在中间凸出的楼梯间转角部分,其转动45度插入墙壁内,两侧转角为半圆形外凸墙面,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立面整体强调竖向线条,顶层檐口线脚较浅,有水平向装饰处理。墙面整体粉刷浅黄色涂料,局部红砖装饰。内部装饰图案几何化特征明显。

5、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公寓
1924年建造的,现在为徐汇区房地产规划局。原为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又称花旗公寓。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高四层,沿街主立面采用左右对称构图,横五段纵三段划分,并使用曲面,具有巴洛克特征。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筑正立面底层主入口开敞门廊是立面处理重点,使用简化的科林斯柱式,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门廊上方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强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现公寓底层由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二层以上大部分为居民住宅。这是一座巴洛克式样的房子,以前每当路过这栋楼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多看它几眼,总觉得他是一栋有历史和有故事的建筑。虽然这栋建筑保存不善,特别是部分地方被乱搭建的房屋而破坏了他原有的结构,不过从他巴洛克风格的柱子以及柱子上精细的花纹装饰上来看,依然能看出他的优雅而华贵。



5、复兴中路1363弄,克莱门公寓(Clements Apartments)
建于1929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由比利时人克莱门建造。当年他看到上海的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于是建造此房供包月出租。因使用特殊,所以房屋构造特别,每一套房间卧室、卫生间齐全,但没有厨房,南面两楼中间有一个公共餐厅,后来餐厅曾改为饭店、书场等。随着居民纷纷迁入,内部结构已经面目全非。

四、复兴西路
1、复兴西路34号,原1931年会乐精舍
建于1931年。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点式高层建筑。建筑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屋顶部分中部高起,向两边层层跌落的外形使之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为素混凝土,立面中部竖线条及凸出的半圆形阳台为暗红色粉刷,其余部分为粉刷,极少装饰,只在山墙顶部及南侧有简洁重复线条装饰。建筑室内装饰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2、复兴西路44弄2号,蓝妮

3、复兴西路147号,陈伯藩、董竹君、柯灵旧居
复兴西路147号,建于1933年。带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特征的公寓住宅。建筑缓坡屋面,出檐很小,外墙拉毛砂浆刷成米黄色,还有螺旋柱、半圆券门窗,等等。不过就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特征之外,这幢建筑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沿街立面设计是丰富而机智的,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堂皇的楼梯将人从街道引向二楼正式住宅入口,而楼梯起步处又有小小壁龛做对景,这些元素来自西班牙传统住宅的内庭,但现在自然转变成了都市生活中表征身份的小小手法。住宅还有许多细部表现出造型生动、富于变化的构思。门窗洞形式特别多样,有矩形、半圆券洞、菱形,甚至更丰富的曲线线脚装饰,还有铸铁窗花饰,出挑小阳台底部螺旋形装饰以及具有优美弧线的铸铁围栏,精巧美观,无不显露出西班牙风情的影响。顶上冒出的独立或联排的烟囱造型着实有几分憨态,显得相当可爱。有趣的是,该幢建筑外观看似独立式花园住宅,但从内部平面布局来看,具有明显的公寓建筑特征,建筑平面布局底层一套,二层二套,三层一套,且每一套均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卧室、起居室。该住宅曾为陈伯藩所有。陈伯藩,1889年生于上海,年轻留学日本,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会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中央政治委员会、交通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火柴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职。解放后,该宅作为敌伪财产被政府没收。1951年,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为紧缩家庭开支,由法华路住所迁居至此处。与其同时,董女士把自己经营多年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馆奉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扩建为锦江饭店,作为接待中央首长和国宾之用,董女士担任董事长兼经理。1957年,董任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底,董竹君由沪迁往北京。考虑到她以后来沪居住方便和身体状况,上海市委决定为她留下147号房子并代付房租直至1966年。与她同时入住的还有著名作家柯灵与夫人陈国容。柯灵于1948年到香港,参与香港《文汇报》的创办和编辑工作,任副总编辑。1949年回到上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影协副主席。先后创作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等,有《柯灵电影剧本选集》、《柯灵电影剧本续编》行世。




3、复兴西路162号,原修道院公寓
1930年建造,是英国密丰绒线老板的居所,现在是湖南路街道办事处,这是一栋西班牙式的小楼,鹅黄色的小楼保留着当年的西班牙式的栅栏和绿色的镶嵌装饰。原本以为这栋房子是修道院修士的居所,听讲解员介绍才知道,这栋房子跟修道院毫无关系,只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翻译成了修道院公寓。

4、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
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建于193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是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住宅现由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使用。1981年12月,市房地局所属住宅建筑研究室改为上海市房屋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所;1994年8月改为上海市房屋科学研究院;1995年2月更名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1999年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访问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并在此召开座谈会。

5、复兴西路199号,有利银行大班住宅

6、复兴西路246号,住宅

五、方浜中路
1、方浜中路247号,城隍庙
上海著名的名胜和历史古观--城隍庙,位于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原为金山神庙,祀汉博陆侯霍光(又名霍光行祠)。占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上海从宋朝开始有城隍庙,庙址在现在的永嘉路上,叫淡井庙,又称华亭县城隍行殿。当时上海是华亭县下面的一个镇,故淡井庙实是华亭县的城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县后将金山神庙改建为城隍庙,直至明永安年间(1403--1424年),于是始有上海的城隍庙。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邑人集资于庙左侧造起东园,庙才成了城中的名胜处所。乾隆中叶,潘氏豫园售归城隍庙作为西园并重加修葺后,由于商贾辐辏,百业荟萃,城隍庙遂成了著名的小商品、土特产和特色商品市场。在主轴线上,方浜中路南有照壁、旗杆。庙前有牌坊,系石柱结构,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43年),额上有永嘉幼童题“海隅保障”四字。入内为戏台。大殿前有庭院,原有碑亭,盘龙石柱,碑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知县李纹所刻。另有铜香炉等,均在“文革”中被毁。1994年庙宇恢复宗教活动。

六、福州路
1、福州路17、19号,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原旗昌洋行)
该楼位于福州路17、19号,1936年建成完工,砖石木结构,是一幢较典型的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建筑。立面为连续券构图,二层为数个尖券构成的纹饰,底层为多个半圆券组成,采用石材堆砌。整个立面纹饰精美,大楼基础为条形砖基础。承重砖墙为黏土砖。方木屋架,木质檀条,木质搁栅。原为平瓦坡屋面,现在改为白铁皮坡屋面。外墙采用花岗石饰面。大门入口处楼梯为花岗石楼梯,内部楼梯均为木质楼梯,木质扶手。

2、福州路89号,申达大楼(原中兴银行)
福州路与四川路转角有一幢“申达大楼”,是出自上海高级公寓的建造者—赵茂勋之手,前楼1929年,后楼1934年建成完工,它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L型。建筑立面简洁,街道拐角处为弧形墙面,屋檐细部精致,顶部加建一层。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部分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通往顶部的楼梯为铁楼梯,铁扶手。

3、福州路379弄50号,原江苏旅社
福州路379弄50号,1911年前即建成完工,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体现中国传统宅院特征,为多进旅馆格局。外部为青砖墙面,门窗、阳台有西式风格的细部装饰。天井周围立柱、栏杆、檐口等处有精美雕饰,房间多而小,多有配以彩色玻璃的小屋,是中国传统旅社西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建筑类型。

1、福州路701号,逸夫京剧中心(原天蟾舞台,最早叫大新舞台)
1925年由三元公司投资兴建。1926年春节,大新舞台落成,大新舞台开幕后,南北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高庆奎、马连良、盖叫天、俞振飞等纷纷登台献艺,每日满座。1928年扩大舞台,改名为天声舞台,直至1930年江北大亨顾竹轩接办经营,才定名为天蟾舞台。由于天蟾舞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剧场,社会上一些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1947年夏天,社会各界在这里召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1951年5月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动员大会在这里召开,陈毅市长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1948年剧场因年久失修属危房,只能停演。1990年上海市文化局授权上海京剧院为剧场建设单位,负责剧场的翻建,前厅结构尚好继续保留,观众厅另行建造,规格缩小为900座。1994年,在爱国实业家邵逸夫先生的捐助下,天蟾舞台经过改建,正式易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并于4月28日落成开幕。

七、福佑路
1、福佑路234号,豫园小世界会所(原小世界游乐场)
上海近代的游乐场所除了大世界、新世界外,还有小世界。小世界是旧上海在租界以外的一家大型综合性的游乐场所。民国五年(1916年)夏天,名人张逸槎、沈鋆卿等发起,招股合办上海振豫公司,决定在豫园后花园的西侧,原豫园钱粮厅旧址建造劝业场。民国六年(1917年)1月8日举行落成典礼,五天后便是大年初一,该日便正式开幕。劝业场高达七层,在这一带当时为鹤立鸡群,并以其独特的西式建筑风格融入豫园飞檐翘角的建筑群中。这座建筑被认为是屋顶建屋,楼外有楼,亭阁高耸,雕嵌玲珑,平台宽敞。其上广植四时花木,罗列奇禽异兽。在屋顶上可东望萃秀堂,南观湖心亭,豫园全园诸胜大部分能映入眼帘。后来由季海兰所办的动物院也设于此。这里后来改为小世界。大约到20世纪40年代中,战时及战后,这里成为商场,属福佑联合商场之一部分,已无游乐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邑庙区文化馆,后来改为文化电影院及市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现为豫园小世界会所。

八、奉贤路
1、奉贤路68弄40-52号、80-92号
花园公寓里弄住宅。砖木结构,1911年建造。行列式排列,清水红砖墙,红瓦坡屋顶。单体正立面为连续券柱式构图,顶层为三角形双山墙,山墙断檐、入口拱券等有卷涡状花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G、
一、高安路
1、高安路1弄11号,高安新村(原徐美峰住宅)
位于高安新村(原高恩新村),建于1948年。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住宅三层,平面与形体采用了相当灵活的组织方式,尤其是建筑二层、三层的屋顶花园、光洁的墙面和多处转交窗与圆形窗,都是现代派风格的典型语言,也透射着这些手法带来的更新的生活空间概念。与外部相比,住宅室内留存了一些西方传统住宅的生活气息,而仔细观察,楼梯扶手木装修细腻流畅,是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精美设计。高安路1弄原名高恩新村,由地处高恩路而得名,1955年改名为高安新村。该住宅原系徐美峰所有。徐美峰为原龙潭中国水泥厂经理,该厂始建于1921年,产品至今仍是江苏省名优产品。徐美峰解放前享有“水泥大王”的称号,1948年曾任南京红十字会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徐美峰历任江苏省工商联合会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五届执行委员会顾问等。1980年代该住宅由房地部门收购,现为居民住宅。

2、高安路14号,高安公寓
高安公寓,位于高安路14号,属于现代式公寓大楼

3、高安路18弄20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荣德生旧居)
1939年建造,现在是徐汇区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风格属于现代派,是一幢没有传统陈式、比较实用、风格简洁、设施新颖的住宅。建筑占地面积4507平方米,绿化面积1130平方米。建筑为三层,平顶,墙面为黄色涂料直线拉毛,层间和横向窗带遮阳板有突出白色边框装饰,强调水平线条,多处采用弧形阳台和楼梯间,部分横向带窗两边亦以弧形收头,呈现出风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线型”时代特征。一楼门厅的两根承重柱采用古典的陶立克式柱头装饰,流露出一丝怀旧情调。荣德生是荣毅仁的父亲,开创了荣氏家族的产业,在这所房子里面还演绎过荣德生被绑票的事件,成为当时上海滩轰动一时的案件。这座房子是三层鹅黄色弧形建筑。在客厅里面还保留着荣氏家族使用过的红木靠背椅子。椅子由真皮包裹,历经七十年依然油光挺括,只是从圆钉上的锈迹和椅子得式样上才看得出这是一件老物了。我们还参观了荣氏的舞厅,荣家的沙龙一定是达官贵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这所老房子里面,我还找到了老式的电灯开关,没有想到七十年的历史,它依然能够使用。解放后,荣家将荣家花园捐赠给政府,1956年起先由徐汇区少年之家使用,1960年改名为徐汇区少年宫,现作为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在地。

4、高安路63号,励家花园(建委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毛人凤小妾住宅)
在上海,这种地中海风格的小洋楼仅有两座,一栋是在武康路上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在的390号,另一栋便是此处——毛人凤为他的小老婆建的私宅。沿街立面下部砖饰,上部水泥拉毛,在山墙的檐口西部有连续的双层半圆齿形装饰。整个立面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出檐的开敞圆拱券门,颇有意思。市建委老干部活动中心,原为励氏住宅,位于高安路63号,建于1930年。建筑属于地中海建筑风格。小楼的三面形体开敞,体形简洁。住宅的主入口在小楼朝西的沿街立面上,它是带有出檐的高大而开敞的圆拱券门,砖拱精致,弧壁用红色陶土面砖镶饰成简洁的几何形体做装饰,入口上方有半圆券窗。小楼平面呈L形,围合出北向的入口内院,北入口的门廊支柱不仅上方下圆,而且肌理各异,方形部分为水泥拉毛,圆形部分为密布柱身的竖直细凹槽,十分独特。檐口下覆层连续小圆券出挑,上面承接檐口的连续木制支托都颇具特色。南侧是宽大的花园,布置了网球场。主楼平面对称,南立面底层圆拱券洞门、宽大的敞廊及上层露台,体现了地中海住宅的特征,露台护杆制成鱼鳞镂空栏板,这是受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影响。立面采用白色涂料,配清砖腰线及清水包角线,门窗形式简洁,屋面铺设红瓦,局部融入了西班牙风格。L形的支翼为佣人起居部分,层高较低。

5、高安路77号,花园住宅
高安路77号,建于1920年代。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南面有常见的门廊和阳台。论样式,它来自西欧传统住宅建筑,又略带有近代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特征。整个建筑的神韵是在不多的几处甚至并不全然统一的局部和细节处理中显现出来的。最有特征的就是这个有折檐坡顶的三层局部了,似淑女流苏的屋檐下,弧形阳台格外小巧,与拱形的半露木架形成对比,屋檐侧向又有木托架支撑,不繁复但又有足够的细致,让人玩味。二层部分的阳台、栏杆和柱子其实很难说与那一半风格完全统一,但简洁的形式、尤其阳台两侧饱满又略显稚拙的圆柱从某种程度上又与拱形半露木架的小巧形成了呼应。显然,与众多花园住宅相比,这幢小洋房已悄然脱去了历史的尘封。经它新主人的精心修整打理,住宅再次显现魅力。这似乎更符合一幢历史建筑的生命节律,即在当代人的格外呵护中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这也该是众多仍然沉睡的老房子未来的出路。该住宅为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该公司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斥资成立于1920年12月。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名义上虽是独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是附属于万国储蓄会的一个子公司,公司每次增资或发行债券,在外招认不足之数,均由万国储蓄会包购。1920年代是旧上海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而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即使在外国房地产公司中,也算得上实力较为雄厚。现为私人住宅。

6、高安路78弄1-3号,建安公寓(原方建公寓、建成公寓)
建安公寓,原名方建公寓(建成公寓),位于高安路78弄1-3号,建于1932年,属于新式里弄住宅,现代派风格,局部装饰艺术细部。建筑外观简洁,以水平线条为主,顶部向两边有层层跌落的趋势,外墙外粉黄色水泥平毛头,局部竖向窗间有突出的多重水平灰色条纹,南立面对称,局部呈现装饰艺术派风格。在楼梯间外墙面强调竖向线条。沿街立面中间突出,两边对称舒展,又有法国古典构图遗韵。公寓整体仍属现代派风格。

7、高安路99号,徐永祚旧居
高安路99号,建于1936年。折衷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布局关系与主立面处理均对称有序。立面三段式的构图,中央低层门廊和二、三层露台微微外突,两端有西方古典柱式收头,与两侧山墙弧线形成呼应,使立面在庄重中又显活泼。南立面两翼为凸窗,托起二楼的阳台。建筑外墙模仿石材的颜色与分缝做工精细,还带多处装饰。山墙顶部装饰突出,均为椭圆弧线收头,西式高浮雕纹样与当时众多石库门门头装饰同出一辙。该建筑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主持设计建造,为著名会计师徐永祚向浙江兴业银行贷款购入,徐永祚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会计科长,为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后改名正明会计师事务所)创始人。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与立信、公信、正则齐名,是上海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声誉最著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徐永祚曾发起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会计师公会——上海会计师公会,于中国商界和会计界、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很大的影响,还先后参与修订或起草了《会计师条例》、《公司法》、《所得税法》、《交易所法》等多部法规,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监察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常务委员等职。


二、皋兰路
1、皋兰路1号,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原张学良公馆)
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第二次是1934年1月8日,张学良从意大利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哀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 (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第三次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来上海就住在皋兰路1号(张公馆)的花园洋房里。
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邻复兴公园,为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的寓所红瓦屋顶、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建筑高低大小前后虚实,均有层次变化,富有中国建筑的情趣。张公馆主楼为凸出的三层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民主建国会的办公处,1992和1994年大修,被保护起来。现作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并将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上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这是张学良在上海仅有的手迹。

2、皋兰路16号,Ashanti法国餐厅(圣尼古拉斯教堂)
东正小教堂,建于1982年,最早叫“圣尼古拉斯”。前几年一个瑞士画家租下了这座小教堂,装修之后变成了一家法国餐厅,画家在南非有葡萄酒生意,酒名叫“阿香蒂”,于是也做了餐厅的名字。它还被好事者评为上海最好的法国餐厅。东正教小教堂,建于1928年,名字叫“圣尼古拉斯”,它是当时漂泊在上海的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的手笔。这里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教堂体积不大,小巧玲珑、造型也很别致,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这座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遵循拜占廷建筑形式,用集中式及相互垂直的两条中轴线来处理建筑形象。在外形上,正中最高以一个圆顶统帅整个形象,然后对称地向前、后、左、右降低下来,形成美丽的图案式的形象。在墙面处理上,多处用圆尖顶式的形象作为墙顶,分不同的大小、高低,装饰其间,很有个性。每个墙面多是中间设垂直形窗,窗顶用半圆拱作为结束,窗框、窗格多用铸铁花、彩色玻璃,很有宗教感。这座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20世纪末,这座教堂作了大修,面目一新,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

三、光复路
1、光复路21号,四行仓库旧址(1937年)
“八百壮土”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地址苏州河北面,原系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家银行仓库。民国 2 6年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国民革命军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率团部官兵于10月26日,进驻四行仓库抗击日军,孤军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伤敌无数。10月31日凌晨,奉命撤退。1985年 9月3日,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为纪念地。现在,它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创意仓库。虽然老仓库的铁门还是老样子,但现在它们的功能转换成了空间分隔,而原本的库房已经改造成了设计公司的办公地点,富有现代气息的钢结构和斑驳的铁门带来时空交错的感觉。


四、国和路
1、国和路346号,江湾体育场
1934—1935年建造,董大酉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仿中国传统牌楼。总面积约37500平方米。清水红砖墙,斩假石饰面,看台可容纳4万人。1935年10月10日曾在此举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贵州路160号-170号(宁波路588号),上海铁道宾馆(原中国大饭店)
介绍见宁波路。

六、光复路
1、光复路423~433号,华联集团仓库(原福新面粉一厂)
华联集团电工照明器材有限公司仓库(原福新面粉一厂厂房及仓库)由1号房(光复路423~433号)和2号房(长安路101号)组成,房屋始建于1912年,均为砖木结构房屋。1号房外墙为青砖、红砖清水墙,红砖主要为立柱及装饰线条,坡屋顶,一层采用砖柱、木梁承重,二层采用木柱、木梁承重。

七、广东路
1、广东路94-102号,懿德大楼(原三菱大楼)
懿德大楼,位于广东路94-102号,建于1914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广东路94-102号分别为原“美孚洋行”、“三菱洋行”(今:黄中大楼、中信大楼)“三菱洋行”(中信大楼)是日商三菱财团在华的企业,主营煤炭、砂糖、杂粮肥料、纸张、木材等进出口。该楼1949年由房管部门管理。大楼占地:782平方米,建筑面积:2945平方米,4层混合结构,坐北朝南。“美孚洋行”(黄中大楼)是美商在华三大石油公司的上海分公司,专营石油进出口业务,1952年起该楼由房管部门管理,大楼占地:959平方米,建筑面积:3805平方米,坐北朝南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2、广东路306号,维拉斯酒店(原上海东方音像)
维拉斯酒店位于广东路306号,1931年建成完工。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大楼。青灰色面砖墙面,山墙有特色。压顶为折线缺口形式装饰。分别在二、四层端部与三层中部设立阳台。室内空间与装饰非常有特色,铸铁花纹大门,铜质楼梯扶手,石膏花纹顶角线。

八、高邮路
1、高邮路68号,华电宾馆2号楼
高邮路68号,建于1927年。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住宅规模较大,左右对称,南立面为比较典型的西方传统建筑的三段式构图,形式庄重,中段科林斯式圆柱和壁柱通高两层,形成气派的门廊和露台。此外,栏杆扶手和窗套的几何图案、入口两边壁柱顶部的浮雕、正立面及墙隅的白色石材贴面,都透露着典雅的西方古典建筑传统气息。该建筑原为居民住宅,1950年代由上海市政工会上海电力公司分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以后使用单位屡有变更,但基本都属于电力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曾对该处房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如1980年代初在原有部分房屋上加层,而现在所称的西楼,则属于新建房屋,该处现为华电宾馆2号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H、
一、湖南路
1、湖南路8号,赵丹、吴中一旧居
一幢三层楼的公寓式小洋楼。光影迷离的落地玻璃门窗,黑黝黝的椭圆形铁栏阳台,粘满爬山虎的墙面,无论是一个点或一个面仿佛都被一种浓浓的艺术气质所裹挟着。赵丹的寓所在第三层,站在他家圆弧形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楼下草绿花红的院落。
现代式独立花园住宅。西方现代派建筑的形式特征在这幢住宅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平屋顶,没有任何附加装饰,形体活泼,空间组织自由,特别是阳台上开启了大面积落地窗,东南转角只用一根细柱支撑,3/4圆弧阳台使得这个转角空间更加整合,这种内外空间的开放和交融是传统建筑无法想象的。该宅由当时著名的丁升保建筑师(S. P. Ting Architect)承担设计。建筑设计处处体现了形式的统一,连接街道的住宅大门也是同样的设计语言,简洁的处理丝毫没有掩盖设计师的严谨和职业功底。
最早在此居住的是吴中一,他曾任中华第一针织厂经理、中国纺织印染专科学校校董会主席和教授、原公私合营申新棉纺织印染厂副总经理兼申新九厂厂长、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从1962年开始这里住进了一位近代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虽然赵丹曾在上海多处居住过,但他的女儿赵青却始终认为只有此处(湖南路8号)才是赵丹名副其实的“故居”。该建筑现为居民住宅。

2、湖南路262号,湖南别墅(周佛海旧居)
是一所沪上名宅,位于原法租界居尔典路上,是一座法式建筑。1934年春,汪伪政权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这座花园洋房并将路名改为湖南路。现在这里院墙上竖起了一人多高的竹篱笆栅栏,门外还标有“湖南别墅”四字。后为贺子珍住宅。位于湖南路262号,又名湖南别墅,建于1931年,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位于旧时法租界西区的高尚居住区,从建筑与花园的规模、建筑布局与风格特征以及花园与街道的空间关系看,它都属于近代上海20~30年代繁荣时期典型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折射出当时上海相当富裕阶层优越的生活方式。该住宅由WOOTTEN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体为假三层,坐北朝南,呈“L”形布局,南向长24.6米,为主立面。主要居室布置在建筑南侧,北侧主要为楼梯间和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辅助用房。底层为家庭起居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入口门廊、门厅、会客厅、面向花园的敞廊、餐厅和厨房。二层为居住空间。主要包括:主次卧室、起居室,大阳台及东西两侧室外露台。三层阁楼为客房和储藏空间。住宅的建筑风格显然是西式的,未受到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在众多上海近代花园洋房中自有其一些独特的特征。住宅人字形山墙构成南向和东向的主立面。南立面底层敞廊设通长水平红瓦披檐,楼层与假三层分别为双柱式平拱敞廊与平拱窗,比例尺度精巧,与石砌墙柱形成对比,双坡檐在顶部折为四坡水平檐口。南立面四根高耸的实墙柱支撑着二层大阳台,东西两侧墙面高两层,中间两堵实墙在一层半位置收头,上立双柱造型,托起曲线型二层檐板,竖向构图十分强烈。东立面同样以四根墙柱,以一层半的高度承托着露台。露台下是住宅的主入口,直接联系着进厅和主楼梯。这八堵墙柱均以石材砌筑,并以水泥勾出凸缝,勾缝砂浆饱满、外凸尖翘,整个“虎皮石”墙面形式粗犷自然,极富雕塑感。除这些石材墙柱外,建筑外墙及窗台板及墙面装饰线均采用乳白色弹涂。是建筑最具特色之处。主楼梯、壁炉、大阳台和露台为该建筑室内主要的特色之处。进厅内主楼梯为全木雕花楼梯,栏杆以旋拧攀升为造型,采用整木雕琢而成,做工精美。梯段与踏步,踏步与栏杆,栏杆与扶手之间的搭接利用曲线线角过渡,形式舒展流畅。壁炉设于一层客厅和二层主卧室内,从原始图纸分析,位置恰好在过厅与客厅的分隔墙的正中部位,因而成为整个居住空间的构图中心。从尺度来看,壁炉墙墩厚重,高宽比例舒展。其造型装饰应属比较华丽和考究。据现状判断,可能已为板条墙面封堵。大阳台在主卧室南立面一侧,宽3.6米,长近14米;并在东南端向北折回1.8米,是湖南别墅正立面空间、形式和构图的核心,也是整幢别墅造型的特色基础。石材墙面顶部以双柱收头也是极富特点的造型元素。70多年来,此宅的主人却都是与近代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人物,其产权的更迭也就像是一段微缩的中国近代历史。


二、华山路
1、华山路303弄16号,蔡元培旧居
是近代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的故居,也是他在上海最后一处住所。这是一幢黄色的三层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
  现在,宅子的楼下被辟作蔡元培故居陈列室,楼上则住着蔡元培的女儿和弟弟全家。蔡元培在中国第一个提倡“美育”,主张将美术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

2、华山路371号,枕流公寓
有“海上名楼”之称的枕流公寓,是当年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的产业。20世纪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滩超一流的公寓.那时公寓给人的感觉就像文艺界的高级宿舍,名人川流不息。“金嗓子”周璇,是最早入住的一批名人,她从1932年起便住在这里,一直住到1957年去世。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越剧名演员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以及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都在此住过。
枕流公寓的得名也很有意思。它最开始取的是英文名BrooksideApartment可直译作“河边公寓”或“溪边公寓”,但这个译名显然不够雅致,于是李经迈向社会公开征名。有一封应征信援引了南朝·宋《世说新语》中的一段典故: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子荆机敏过人,立即解释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这样“枕流漱石”就作为成语,就成了隐居山林、居静思危、潜心磨练意志的意思。“枕流”还有归隐田园之意。陆游就有诗:“聊将枕流耳,静听属思蛙。”李经迈挑来挑去,觉得“枕流”比原来的还更富有诗意,于是这个公寓就取名为“枕流公寓”。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层的八字型英式建筑。公寓大门朝北,与南门贯通,中间为门厅,内有电梯、信箱、服务台等。作家淳子在她《张爱玲地图》那本书里专门描写枕流公寓说:“英国式的房子,英国式的小电梯。因为伦敦是雾都,没有考虑到阳光,窗户做得小,加了百叶窗,阳台又凹在里面,冬天去那里,有隐隐的冷。给枕流公寓画下蓝图的英国商人居然懂得中国园林山水里深藏的归隐和规避,园子里用了中国园林的流溪、假山,地下室有游泳池。”

3、华山路630号,上海戏剧学院熊佛西楼(原德国乡村俱乐部)
建造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熊佛西楼是上戏的“老人”,见证了上戏的历史。那时它并不叫熊佛西楼,而是德国华侨在上海的一个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强行占据了德国人在上海原迈尔西爱路(今天的茂名南路58号)建造的乡村俱乐部,平时喜欢休闲聚会的德国人,无奈之下只好在沪西的美丽园中又重新修建一座乡村俱乐部!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在这个乡村俱乐部成立,当时由熊老先生担任校长,后来该楼就被命名为熊佛西楼,不久它成了当时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录音棚。

4、华山路643号/华山路639号,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
(1947年宋庆龄创办),原为一所美国学校。马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41年竣工。平面Y形,分三翼,功能区分合理。四坡红瓦屋顶,窗口、入口等部位为仿假石齿状装饰。室内装饰带有古典主义风格。

5、华山路831号,孙家花园
孙家花园,位于华山路831号,建于1918年。建筑属于具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与华山路823~827号一起形成安静而有品位的居住区。南侧宽阔的二层露台向花园延伸出一段平缓的弧形台阶,富有浪漫色彩。住宅虽紧邻华山路,但院内数株参天的法国梧桐阴翳蔽日,使得住宅生活别有洞天。

5、华山路849-879号,丁香花园
曾经是李鸿章的别墅花园。丁香花园是李鸿章的第九房姨太太,由于与正室不和,李鸿章也有长居上海的打算,于是在上海建造了这座新颖的别墅花园。楼房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的作品,他最擅长的就是把建筑艺术和现代享受融和在一起。所以楼的风格结合了美国式的别墅建筑,使得一看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丁香花园3号楼,位于华山路849号3号楼,建于1918年。建筑属于英国现代式花园住宅,有较大的四坡屋顶,屋顶上有烟囱、老虎窗。墙面及烟囱外立面原均为水刷卵石。室内有小巧精致的壁炉。丁香花园体现了19世纪后期美国花园别墅建筑的明快和清新。

6、华山路893号,原郭棣活宅邸
华山路(海格路)893号,建于1947年,1948年落成。原为永安集团旗下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总经理郭棣活先生的宅邸。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这是一幢现代派风格的建筑:平屋顶、白粉墙,水平线、玻璃砖,落地窗、转角窗。平面为不对称布局,根据功能要求安排各种大小不同的房间。宽大的走廊和圆弧形大楼梯更增添了豪华。进门后的屏风和大楼梯采用玻璃砖墙,既有现代建筑通透、明亮的特点,又增添了几分深沉和含蓄。大客厅和大餐厅间以推拉移门相隔,拉开移门即为一个很大的舞厅。大客厅朝向花园是大面积玻璃门,门外是与室内同标高的平台,室内外空间由此连成一片。建筑形体处理上刻意表现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并体现室内不同的空间和功能。圆柱体楼梯间、弧线形阳台、薄薄的横线条雨棚,现代建筑特征鲜明。室内采用了宽大的走廊、圆弧形大楼梯和玻璃屏风隔断而使各空间融合、流畅。该建筑的内装修相当考究,如所有门窗均采用双层玻璃,里层透明玻璃,外层磨砂玻璃。再如暖气片上的青铜铸花护罩,楼梯的青铜铸花栏杆,门扇上的青铜铸花装饰等,处处显示豪华。1948年夏,郭宅竣工,举行了盛大的迎宾仪式,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纷纷前来志贺,盛赞住宅的豪华气派。

7、华山路919号,原交通大学职工宿舍,叶闺兰旧居
华山路919号,建于1930年。带有英国乡村式住宅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面向花园的南立面,整体比例得当;外墙浅色的混凝土拉毛墙面,二层上有陡峭屋顶,老虎窗在大面积屋面上自然开启,西半部分转为山墙与半露明木架形式,这些都较明显地显现出受英、德传统住宅式样的影响。从华山路上望去,这幢住宅建筑北向的沿街立面并不惹眼,但是走进院子,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花园里的草坪疏朗整洁,小径通幽,周边茂密的植物俨然将花园隔离于喧嚣闹市。再看这幢小巧住宅的南面,整个花园是在新主人的精心修缮和维护后才有这样的悠闲情趣的。不过从建筑设计的风格语言上看,住宅底层面向花园的多利克柱廊与半露木构架的英、德传统乡村住宅式样并非同出一辙。前萍乡煤矿公司的经理凌子贞之妻、前沪江大学校长凌宪扬之母叶闺兰曾为该住宅的主人。1950年代为上海造船学院筹备委员会使用,后为交通大学职工宿舍。该花园住宅几经易主,现为私人住宅。


7、华山路1076号及1100弄、1120弄,上海市信息中心一号楼及西侧花园住宅群
华山路1076号(现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花园住宅,建于1916年。该建筑系典型的英国古典乡村住宅建筑,红机瓦陡坡屋面,半露黑色木构架,木构架间白色粉刷,二层山墙面有凸窗,底层墙而为红砖清水墙面,假三层建筑,屋面大小错落有致,造型美观,别具风格。南侧二层落地长窗,通二层平台,底层有廊房,枘木地板,煤气、水电设施—应齐全。此建筑而积有l032平方米,整个花园占地6300平方米,而临华山路,花园1勺古树参天,草地如茵,汽车进入大门,由混凝土道路引入东侧住宅门廊,进入室内,即使是雨雪天气,也毫不影响出入。木门、钢窗、木楼梯、木地板,东侧有一座一层附属建筑,屋顶上有一钢制风向标,叫示1916年,记录着建筑年代。花园住宅与东侧于1925年德籍房产商租地兴建的高级什宅20幢半独立式花园洋房1006弄华园,西侧1100弄和1120弄花园住宅形成成片花园住宅群。此片花园什宅群被市政府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7、华山路1220弄,范园
范园,位于华山路1220弄4号,建于1916年,为花园住宅建筑群体,砖混结构。该地块原为美籍房地产商小马立斯的跑马游乐场,总建筑面积达50000平方米。因业主号称这里是规范式花园住宅区,故取名范园。其中范园的6号是一幢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兼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8号系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其他住宅体现了西方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例如西班牙式等。

8、华山路1626号,复旦中学李鸿章祠堂、教学楼(原复旦公学)
复旦中学内李鸿章祠堂、复旦中学教学楼,原为李鸿章祠堂、复旦公学,位于华山路1626号。其中李鸿章祠堂属于中国庙宇式建筑,位于清式歇山顶(阮)。复旦公学属于传统的公共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了,在这几幢老建筑里我呆了六年,登辉堂、力学楼、相伯楼,这里还有晓意的身影,每天我拿着书本,应付那些对我来说很简单的问题,心里只是在想隔壁班的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8、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原南洋公学)
这是一栋红白相见的建筑,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让它显得有点苍老。这里是南洋公学的起点,曾经也是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几个繁体的“图书馆”还镌刻在门楣上,也许这是一栋最后资格讲述历史的建筑,所以现在他被改位了交通大学的校史馆。进入这栋大楼,浑身的热气被一吸而光。就象是跟一位老者对话,悠然地让人觉得心静。正面楼梯的墙上,镌刻者江泽民主席的题词。沿着楼梯,来到了三楼,这里是交通大学的校史成列室,我也绕有兴致的参观了一下,时间仿佛倒流了。南洋公学老建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华山路1954号·清代) ,其中老建筑有第一宿舍(建于1930年,原名“执信西斋”,以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先生。初为学生宿舍,有房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1932年淞沪战役期间,宋庆龄。何香凝等曾借用此楼主持建立国民伤兵医院)、大礼堂(原名“新文治堂”,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掌校之功绩而命名。1946年交通大学同学会推赵曾珏学长组织筹委会,募集资金建造,承包的大元建筑公司主管人、建筑师均为校友。1947年1月12日奠基原奠基石由校友吴敬恒(稚晖)题写)、老图书馆(建于1918年,由1916年毕业班同学发起,师生及社会各界共同捐资建造)、体育馆(建于1925年)、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为纪念我国最早留美、最早主张引进西学的学者容闳而命名。建于1933年3月,是学校主要办公楼。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现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胡汉民手笔)、工程馆(建于1932年,由校友集资建造,原为两层教学楼,面积11007平方米。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对学校建设的功绩,一度改名为恭绰馆,建国后恢复为现名)、中院(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是学校最早的建筑。南洋公学创办时尚无校舍,暂借徐家汇附近民居招生授课,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第一任校长(时称总理)何嗣琨、美国传教士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中院,一年后落成(即南洋公学中院),为砖木结构英式建筑,融会了古希腊何罗马的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南洋公学后数易其名,1921年始称交通大学。 中院几经修缮已与原貌大相径庭。考虑到此楼的历史价值,学校对该院实行了复原性大修,1922年12月告竣)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馆、新上院,原为上海交通大学恭绰馆、新上院,位于华山路1954号。工程馆建于1932年,上院建于1898年。工程馆为现代装饰派风格,在入口处凸现其特征,入口处外框由清水红砖呈叠加式装饰,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平面,红清水砖墙与涂料墙面相间隔,南侧入口处有直达二层的垂直水泥竖状装饰带,建筑外侧立面具有竖向装饰带,风格独具。内立面水平线条处理简洁朴素。回字形建筑内侧一花园,整体环境幽雅,雅致。

三、衡山路(徐汇区)
1、衡山路10号,704所家属楼及水塔(原美童公学宿舍楼及水塔)
704所家属楼及水塔,即原美童公学宿舍楼及水塔,位于衡山路10号,建于1923年。宿舍楼为西式建筑,建筑体形简洁,坡屋顶平缓,出檐不远,屋面规则布置老虎窗,清水红砖外墙,三角形山墙,立面构图规整,底层为连续圆拱券门窗,上两层为矩形窗洞。立面构图规整严谨,装饰简化。水塔形体简练,顶部挑檐,清水红砖外墙,墙体表面在转角处略有凹凸,墙面有花纹装饰,顶层一圈铁质栏杆。窗洞面积小,整体风格厚重稳妥。

2、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
1925年—1936年建造,砖木结构,哥特式风格,陡峭的两坡石板瓦屋面覆盖整个礼拜堂,外型简洁,清水红砖墙面,窗框窗棂均为石质,梁架采用简化的英国悬锤式木构架,中高两低三廊式大堂。1989年9月2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3、衡山路300弄1-8号,立波花园
立波花园,位于衡山路300弄1-8号,建于1928年。建筑属于新式里弄住宅,外观细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立面简洁,顶层出檐较大,檐下有水平装饰带,拉毛墙面,开窗规整,窗洞四周有浅色几何形装饰,窗楣为折线形拱券,与立面材质相区别。立面凸出部分的窗台上有精美的铁质栏杆。建筑整体和谐统一,尺度亲切。室内黑白瓷砖地面有特色。

4、衡山路303-308号,西湖公寓
原名华盛顿公寓,西湖公寓地处锐角形街角,总平面略呈三角形。墙面简洁,涂的是墨绿色涂料并有微微的拉毛。抬头仰望可以看见公寓的纵向窗间有白色几何装饰图案,在它的入口门框处还有层层向上收缩的形态,这些都显示了装饰艺术派的风格。

5、衡山路311-331号,集雅公寓(原会斯乐公寓,一度又称乔治公寓)
集雅公寓原名会斯乐公寓,一度又称乔治公寓,位于衡山路311-331号,1942年建成。公寓整体属现代派公寓,西方装饰艺术风格。当时设计按照业主的要求,专供简单家庭和单身独居住户,类似今天的酒店式公寓。该公寓造型简洁,其风格流行于上世纪三四年代的上海。该公寓楼沿街底层是商铺等营业用房。上世纪80年代房屋大修时,沿街立面被改为土黄色马赛克贴面。公寓虽然并不起眼,但是来头不小。是我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继1941年完成美琪大戏院后的第一个项目。这个时期,范文照游遍欧洲列国,悟出不少心得,比如:“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首先科学化而后美术化”,倡导“全然推新”等思路,其设计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其早期作品多为西方复古式样,后受西方现代装饰艺术派的影响,作品有了转向,这所公寓是其代表作之一。仔细品位之间,定能感受到大师的非同一般。公寓整体属现代派公寓,西方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平面根据不规则地形设计成“T”字型,形体简洁,立面对称,从两侧向中央逐步高起,恰到好处留出进出口车道。公寓中间单元为七层,东西尽端单元为四层,各有专门出入口。中间单元除设门厅及电梯厅外,设两个四室户和六个一室半户,采用套间和凹室布置形式,突出起居室活动空间,开间达到5m,相当宽敞。每户都有阳台,卧室均设壁橱。公寓设备齐全但精简,垃圾管道设在楼梯半平台处,隐蔽且使用方便。楼层立面明朗简洁,中部垂直的水泥装饰线与黄色外墙搭配,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出色体现。土黄色马赛克外墙贴面与中部竖向白色水泥装饰线条形成鲜明对比。背立面则完全为现代式样,无任何装饰细部。其风貌和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其东邻的西湖公寓形成良好的对比关系。

6、衡山路525号,大凯文公寓(衡阳公寓)
凯文公寓/衡阳公寓,北幢位于衡山路525号(及建国西路750号),称大凯文公寓,建于1933年,南幢在建国西路750号,称小凯文公寓,建于1932年。建筑属于现代派公寓,外观简洁。建筑外形采用中间高起,两侧逐步跌落的手法。层间墙面的凹凸处理和横向间墙的红褐色面砖贴面强调了水平线条,立面局部有褐色耐火面砖贴面装饰,与大面积浅黄色粉刷形成材质对比,使建筑带有现代风格特色。而阳台铁花栏和门框上简洁而又有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及室内外细部带有艺术装饰特征。

7、衡山路700号,衡山公寓(原贝当公寓)
衡山公寓,位于衡山路700号,建于1936年,旧称贝当公寓。建筑属于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的公寓住宅。高七层,一梯两户,按对称方式组织空间和立面。与同时期其他一些更高档的公寓建筑相比,这幢公寓已经渗入了现代派建筑风格的简洁,南立面中央已经不是那种装饰艺术派惯用的垂直装饰线,大凸窗、大房间设计表明,建筑风格在这里已逐渐让位给了实用和经济的需要。然而,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仍在多种方式中展开:外立面为绿色拉毛水泥墙面。南立面窗下墙上的白色装饰图案是最为典型的,以圆形或圆弧组成,完全是几何图案,对称中略有游离,十分别致。而且,这些装饰与檐口和阳台下的装饰线既成呼应,又是对比。内部弧形楼梯简洁优美,楼梯井形成六层通高垂直空间,富有韵律感。入口门厅空间处理也有特色。正如许多贴近日常生活的建筑艺术,这幢公寓也在简洁中渗透了丰富和细腻,这在今日看来仍值得借鉴。该公寓抗战期间一度曾为日商占有,1946年由国民政府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收归国有。现为居民住宅。


7、衡山路811号(徐家汇绿地内),小红楼La Villa Rouge酒吧(中唱小红楼)
中唱小红楼位于徐家汇公园内。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其后,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1921年,东方百代购下徐家汇路1434号地皮(现徐汇区衡山路811号)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为国内最好的一所录音棚),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历史,Pathe(雄鸡)商标风靡中国和东南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解放后,中国唱片厂改组,继续生产在国内堪称一流的胶木唱片,厂内还设有老唱机的修理部和唱片调剂处。到1982年国家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这里挂上了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牌子。一直到去年徐家汇绿地二期工程开工,唱片公司才被迫动迁。红楼的东侧一大块地方,就是以前中唱大录音棚,这个当年号称全亚洲最大的棚,曾吸引了不少音乐名人前来。中唱公司大门右手,以前曾是中唱门市部,里面品种不少,尤其是胶木唱片,是唱片收藏者的最爱,不但乐迷常来淘碟,连远道来录音的港台歌手音乐人都时常露面。再过去大约五六十米处,以前是一幢沿街小楼,1986年中国第一本流行音乐杂志《音像世界》就在这里诞生。
小红楼/小红楼西餐厅,原名中国唱片厂办公楼,位于衡山路811号。建筑属于带有西方新艺术运动时期一些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荷兰式花园住宅。坡顶分两折,上部陡,下部平缓,出檐比较深,檐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独特的装饰感。“小红楼”在南立面东部的檐口还有个意外的“断裂”,老虎窗直接与立面连接,窗台下浓重的浮雕花饰看似不经意,其实却与牛腿托架有一种动势的呼应。外墙为清水红砖墙面,转角设浅色隅石。入口门廊的雨篷弧线优美,门洞的上沿也经过曲线处理,而南立面底层外廊的额枋与双柱连接也是优雅流畅,这些相对含蓄的曲线与弧线大台阶遥相呼应,形成了协调之中有差异的动人效果。

四、汉口路
1、汉口路50号,四川中路268-270号,市残联大楼(原大清银行)
市残联大楼位于四川中路268-270号,汉口路50号, 1908年建成完工,是一幢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典型的西式古典建筑,建筑立面构图严谨,纵向三段式划分明确,装饰集中于入口和转角部位,转角及南立面塔楼具有明显的场所标志作用,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和浓重,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木楼梯。

2、汉口路110号,爱建金融大楼(原中南大楼)
爱建金融大楼,位于汉口路110号,建于1917-1921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

2、汉口路193号,市政工程局等单位(原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是上海最优秀的近代建筑之一。 1914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开始动工兴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工程停顿下来。1918年战争结束后又恢复施工,到1922年11月16日 竣工。这幢大厦占据上海公共租界中区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4条马路之间的区域共12亩地,是一幢蛊岗石外墙的城堡式4层大楼,给人雄厚 固的感觉。建筑面积22705平方米,有40多个办公室,包括万国商团的风雨操场,总造价175万两白银。大堦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标艺复兴式样,南、东、北几个立面分堫采用不同的风格。4个角都采用凹进方。正门开在东北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西南转角,汉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圣三一堂(红礼拜堂)。大厦的东南转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路口,后来4面的建筑: 都城饭店 、汉弥尔登大楼和建设大厦都采用凹进方式,形成一个徕型圆形广场。该楼 1945年—1955年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现在仍为上海市许多市级机关使用。

3、汉口路210号,市公安机关服务中心
公安机关服务中心位于汉口路210号,1930年建成,是一幢英式别墅。暗红色耐火砖贴面,入口为一长方形门廊,门廊上饰尖券,上为挑出阳台,细部精美。烟囱分两截,有特色。楼梯间窗户逐次升高。入口门处理有特色,透视门,扁平尖券,门上部两侧有螺旋形装饰,大楼基础为条形砖基础;承重砖墙为黏土砖;方木屋架,木质檀条,木质搁栅;平瓦坡屋面;平瓦屋脊;外墙采用清水墙饰面;内部楼梯均为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

4、汉口路740,扬子饭店(原申江饭店)
扬子饭店位于汉口路740号,1934年建成完工,是一幢较典型的现代主义,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南立面逐层向内收缩形成台阶状造型。各立面为简洁垂直线条处理,在东南转角形成内收塔楼并重点装饰。外挑阳台简洁无装饰,铁花栏杆带装饰艺术派风格,底层墙面为新装修,这间饭店位于慕恩堂东侧,并与之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五、淮海中路
1、淮海中路235号(嵩山路69号),原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
解放后成为东风中学校,现在现属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登记名称为卢湾区职业教育中心。法式楼房的建筑风格模糊可见。这个建筑如今并不为人熟知,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对称,清水红砖外墙,各层均有列柱走廊,3层廊柱上有盾形花饰;中间顶部作山墙造型。

2、淮海中路358弄,尚贤坊
尚贤坊位于淮海中路358弄(原霞飞路),石库门里弄住宅,1924年建成。尚贤坊的名称与尚贤堂有关。尚贤堂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李佳白于1897年在北京创立传播基督教文化思想的机构,按英文译意为“中国国际学会”,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李佳白来上海重建尚贤堂,选址在霞飞路北侧,经募捐后建造一座讲学堂和一座举办外语、政治、历史学习的大楼,1927年李佳白逝世后,尚贤堂宣告解散。1921年房地产商利用尚贤堂的名气建造里弄住宅。尚贤坊占地面积为6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180平方米。弄内有3排单开间、双开间联排式住宅,总弄与支弄呈“丰”字形,总弄沿街设过街楼,弄口屋檐水泥压顶,立面饰以巴洛克线条和花饰,尚贤坊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师、作家居多。1927年1月,郁达夫到尚贤坊去探望朋友孙百刚。孙就住在这里,常有文化人去他家聚会,如作家章克标、方光焘等。然而经过这次拜访以后每隔几天郁达夫就要到孙家来,但却不是找朋友聊天,而是来找从杭州来的一位20岁的大家闺秀王映霞。当时王映霞就住在孙家的亭子间里。郁达夫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由此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生生死死的爱情。

3、淮海中路453~457号,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培文公寓)
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位于今淮海中路453~457号,高7层,局部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665平方米,法国赉安洋行设计,1930年建成。建筑立面虽然凹凸较多,顶层檐口很宽,由于与立面凹进墙体相呼应,因此还是协调的。公寓立面中央塔楼也是用横宽线条处理,顶层竖旗杆,也许是建筑师为了改变建筑周边太长容易产生单调感而精心设计的处理手法。后排五层楼房俗称“小培恩公寓”,每层三个单元,户型均为三室户,标准比前排公寓稍低些。公寓原是法国人的产业,抗战后外国业主见中国时局不稳定,纷纷出售房产,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趁机低价收购诺曼底公寓、迦陵大厦和培恩公寓等。解放后在公寓底层开设云裳、霞飞、丽都等十多家时装公司。1956年在这里开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经营妇女用品的专业特色商店--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

4、淮海中路567弄6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1920年)
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始建于民国4年(1915年)8月下旬,民国8年前建成。建筑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住。民国9年(1920年)春,杨明斋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到上海,同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租赁该屋为活动地,并开设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自任社长。8月22日,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陈独秀倡导,俞秀松、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8人在此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同年9月,创办外国语学社为掩护。门口悬挂白底黑字“外国语学社”牌。次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设立团中央机关。4月29日,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没收了纪念劳动节筹备委员会宣传品。后因俞秀松赴俄参加少年共产国际二大,社会主义青年团于5月间暂停活动。华俄通讯社至民国14年8月1日后才关闭。民国10年(1921年),该弄改名为铭德里。1957年,旧址按原貌修复,弄名恢复旧称。1987年进一步修缮。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东西两亭子间分别为俞秀松、杨明斋卧室。杨的卧室又为华俄通讯社办公室,客堂楼为团中央办公室,楼下客堂为外国语学社教室。教室后为厨房和餐室。为进一步发挥团中央机关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5、淮海中路870号,国泰电影院
建于1930年,由旅沪的外商英籍广东人卢根集资筹建,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占地面积为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5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作竖直线条处理,统长窗与深褐色面砖相间隔。转角立面中央竖起阶梯状塔楼。1932年1月落成,名为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初期影片由外商联合电影公司经营,后来由国光联合影业公司管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进入租界,该院被汪伪中华电影联合公司控制。1946年1月才恢复营业。影院在旧上海是闻名海内的高档电影院。1949年上海解放后,影院门口“国泰大戏院”的英文招牌改为中文。1954年起上海市文化局接管了影院,更名为国泰电影院。1956年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人民电影院,1979年恢复原名。1997年、1998年票房收入两次突破一千万,近年票房收入仍位居全市前列。

6、淮海中路927弄,霞飞坊
这条建于1924年的著名弄堂,曾是多少中国文化名人的居住地和聚集场所。淮海坊原名霞飞坊,坐落在淮海中路(原霞飞路)927弄,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占地面积为17333平方米,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霞飞坊属新式里弄,里弄宽阔,取消了石库门,围墙降低到2.5米,改用铸铁大门,天井也缩小了。由于地形狭长,总平面布置采用行列式,特别是将30个单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见的。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仿法国式住宅,安装钢窗。平面上布置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间,厨房内安装煤气。该里弄地段闹中取静,建成后房屋出租率很高,但是三楼平面不设抽水马桶间,与二楼合用,给居民带来不便。

7、淮海中路966号,徐汇区中心医院5号楼(原虹桥疗养院)
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批现代建筑中,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就是上海虹桥疗养院。它由启明建筑事务所的奚福泉设计,建成于1934年。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该建筑设计对肺病治疗所的室内环境及疗养功能的考虑,极为细致周到。全部疗养室朝南布置,并设特大阳台,且从低到高的楼层呈阶梯形层叠,以照顾患者对阳光的需要。分别创建于1934年和1938年的虹桥疗养院和怡和医院,于1958年两院合并为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这幢四层楼房形式语言比较复杂,虽然很难将其与某种历史风格对号入座,但其端庄的立面、精美的装饰和优良的建造品质使其价值赫然显现。建筑以清水砖墙为主,立面上两侧凸窗形成超越屋檐的垂直构图,仍然带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筑风格的遗韵,但是房子的顶部造型又是源自法国传统的双折屋面孟沙式屋顶。这幢建筑的精美更多还是从丰富的装饰中显现的,凸窗立面顶部装饰了鹰翼和火轮组成的浮雕图案,很可能是当年公司的徽记,像是古埃及鹰翼太阳神图案中演化而来,而火轮上的图样更像来自古希腊神庙山花顶上的装饰物。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西方,历史样式混杂使用的设计现象非常普遍,这幢建筑也因这样的手法而给人们更深的印象。当然,这幢建筑并不单一“好古”,如此大面的开窗可以想象,室内空间的豁然开朗是传统建筑里难以找到的,而窗下和露台栏板的几何纹样装饰又明显是与当时装饰艺术风格的流行相关的。这栋楼房早期的主人是英国侨民约瑟夫兄弟(Joseph Bros),1938年,以为肺结核病人提供治疗、休养服务而闻名沪上的虹桥疗养院由永嘉路迁入此处。1949年初张澜曾在此养病。1958年,虹桥疗养院与怡和医院合并为淮海医院,1961年更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为该医院行政楼。


8、淮海中路1131号,达芬集团总办事处(原席德俊住宅)
席德俊住宅建筑风格属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该宅主人席德俊是旧上海银行世家出身,是汇丰银行第五任(1923~1929)洋买办。主人聘请沪上大有名气的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华俄道胜银行、德国花园总会、德国邮局、毕勋路(今汾阳路)20号等住宅都是倍高洋行的老板海因里希.倍高的杰作。倍高洋行德国建筑师卡尔•倍克设计了淮海中路的这幢住宅。住宅有着陡峭的红瓦屋面,山墙的装饰十分华丽,转角处用塔楼装饰,立面上的敞廊运用木构架,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具有德国新艺术风格的流派--青年风格派的影响。室外楼梯通花园,红瓦陡坡复式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小尖塔,均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特色。这幢花园住宅观其立面自上而下被明显的水平线脚划分为三段。从东立面观看更多地反映住宅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若从其北立面望,则更多地表现出德国的民族风格。建国后,席德俊住宅曾一度作为比利时领事馆馆址,之后住宅归上海音乐学院使用,如今是达芬集团总办事处的所在。

9、淮海中路1176号、1178号、1200弄1-4号,原顾维钧产业
淮海中路1176号、1178号、1200弄1-4号,建于1929年,砖木结构新式里弄住宅。砖木结构新式里弄住宅。前后三排,原始设计每排两户,清水红砖外墙,平瓦坡顶,平面布局紧凑,前有独立小花园。建筑西立面的壁炉烟囱和其装饰图案成为建筑独特的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窗槛雕饰图案比较粗糙。该组建筑曾是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产业。顾维钧1888年出生于今上海嘉定区,在国运日艰的年代里,作为外交家,他为维护国权而苦苦奋斗。其实,顾维钧还是一位十分通晓投资理财之道的商业干才。嘉定镇上的第一家现代化企业--嘉丰纱厂,就是他与人合办的。房地产也是顾维钧的投资领域,当年他买下该组房屋并非用于居住,而是将其出租牟利。公和地产行受托代为收租,并逐月将租金汇至花旗银行他的账户。早年进出1200弄的多为外国人,他们或居住,或开公司。现为居民住宅。前后三排,原始设计每排两户,清水红砖外墙,平瓦坡顶,平面布局紧凑,前有独立小花园。建筑西立面的壁炉烟囱和其装饰图案成为建筑独特的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窗槛雕饰图案比较粗糙。

10、淮海中路1209号,上海武警总队(原爱滋拉住宅)
上海市武警总队建筑有三幢楼,A幢建于1912年,原为犹太富商新康洋行老板安德华?爱滋拉的私人宅园。C幢建于1930年。这三幢楼现在都是上海市武警总队的办公用房。
A幢楼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具有上海早期外廊式建筑特点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立面主要特征是两层列柱敞廊,面向庭院,中间开间向前凸出圆弧形敞廊。底层为爱奥尼柱,二层为科林斯柱,细部精美。强调主入口,相交处采用双柱处理。楼底层大厅可供150人同时跳舞。建筑南面有大片的草坪和树木。
B幢楼为英国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屋顶、立面形式丰富、活泼。墙面材质对比强烈,底层仿石墙面,上层拉毛墙面。入口上方有外露木构架,两侧为实面墙,老虎窗造型特别,且体量较大。
C幢楼为现代派独立式花园住宅,立面简洁,强调水平线条。开窗方正,除略有横向线脚外没有多余装饰,顶层出檐比较深远。占地面积:13046 m2;建筑面积:3207 m2;建筑层数:A幢楼为2层,B、C幢楼为3层。

11、淮海中路1273弄,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淮海中路(霞飞路)1273弄,建于1934年。设计者为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花园住宅式公寓,由11幢二层建筑组成。每幢建筑内有两个住户单元,每层一户。这种布局在近代上海花园里弄中并不多见。由于一层一户,因此住户单元面积宽裕,空间宽敞。宽大的起居室前有凹廊式大阳台〈底层则为外廊〉。车库设在底层。建筑造型为西班牙式,有如红色筒瓦、螺旋形柱、铸铁阳台栏杆等典型构件。每幢住宅前有庭院,内植雪松,亦为一大特点。此地原是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于1916年建造的私人花园。当时,园内布置极为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医院。1940年后几经转售变迁,从1950年起,改由当地房管所管理,更名为新康花园。因为房屋质量高,一些外侨也在此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来此举行婚礼。大画家颜文梁也曾住过这里。著名艺术家赵丹和袁雪芬等的家就在新康花园。牌圣俱乐部成员雯雯就住在这里,哈哈。

12、淮海中路1285号:上方花园(原沙发花园,1939年)
西班牙花园里弄住宅,原名沙发花园,系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人花园,与新康花园相连。花园格式,有草坪、喷水池等,景色类似复兴公园。1939年,浙江兴业银行购得此园地后,新建70幢三层高的花园里弄住宅,由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设计,仍名沙发花园。园内住宅类别较多,有独立式、两户联立式、多户联立式等。建筑形体活泼多样,大多是西班牙式建筑,砖木结构,栅门、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室内宽敞明亮,硬木打蜡地板,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另也有少量现代式,为老上海中产阶层的理想家园。 五十年代改名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由我国著名出版家、该弄居民张元济题名书写。张元济虽然是声名赫赫的文化名人,能够住入这样的住宅还是借了儿子张树年的光,原来张树年就在建造上方花园的浙江兴业银行供职。 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故居就坐落在上方花园住宅区,为淮海中路1285弄16号。

13、淮海中路1301号,原福煦巡捕房家属楼
这个小高层现在是民居,楼下沿街面是一家日本味道蛮浓的婚纱店。与百富勤大厦(淮海中路1325号)毗邻,当年的地皮上是福煦巡捕房,后来的上海市警察保安部队常熟路分局,解放了,很长时间是徐汇区公安分局。

14、淮海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徐汇艺术馆)
该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栋典型的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当时由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发起、实业家叶鸿英先生捐资建造。1933年6月该建筑改名为鸿英图书馆,1938年试行开放,194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作为其收藏特色,并“尽量搜集关于近代史及其史料”。该馆藏书15万册,其中3777册181.3万件是建国前日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成为当时东南第一文史局。 由于历史上多次改造,原建筑受到很大程度的坏损。2005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进行修缮,恢复其本来面目并改建成为沪上首家区属公益性艺术展示馆。

15、淮海中路1414号,上海市武警总队家属楼(原花园住宅)
坐落于淮海中路1414号的上海市武警总队家属楼,属楼属花园住宅,建于上世纪20年代。风貌特征及特色部位:带有古典建筑特征的花园住宅,折衷主义风格,建筑整体尺度亲切宜人。二层处有挑出檐口,檐部有水平向花饰装饰带。南立面外墙为乳白色泰山砖,其它各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窗套和入口门廊处采用水泥砌成的三角形窗楣及线脚等古典装饰。入口处至二层有通高变形的爱奥尼式巨柱,有门廊及二层内阳台。中间门廊上部有三角形山花和巴洛克式装饰图案。三层南平台的栏杆为宝瓶状古典式。

16、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原盛宣怀住宅)
建于1900年,当时这里叫宝昌路,附近房屋很少,多是农田。此房为一德国商人所建,整幢房子豪华气派,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大门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墙上贴花绸纸。宽大的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假山等景观。1916年盛宣怀在沪病死,他儿子盛重颐继承了这幢房子。到1929年,国民政府下令,谓盛宣怀任官职时,有侵吞公款之行为,决定没收其遗产,并收回已由他儿子居住的这套花园洋房。从此该房先后又成了蒋介石的干将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抗战胜利后,盛重颐通过一系列活动,又收回了此房,不久因生意失败,将房子卖给了荣德生家庭,解放后归国家使用。抗战中此房还曾被日本人占用过,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上海新村。这幢花园洋房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进出出的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头面人物,也是一百年来上海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

17、淮海中路1610弄,逸邨
上个世纪40年代建造的8幢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对称排列,大门紧挨着车辆川流不息的淮海中路,面前正对高楼耸立的上海市图书馆,西南方向是宋庆龄故居,隔着一条马路背倚大名鼎鼎的丁香花园。逸邨安静地被“豪门”包围。入口处的右侧墙壁上“逸邨”二字红而鲜亮,花园内古董级别的名贵香樟、黄杨、龙柏和广玉兰错落有致,风靡旧上海的西班牙式装饰设计考究精致。虽“贵”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逸邨4号今年仍惨遭拆除。叫人心痛到发楞。当事人被责令“恢复其原状”,并被开出210万元的巨额罚单。殊不知,逸邨别墅的历史人文甚至已让它飙升到了单幢数百万美金的天价。当年来沪打老虎的蒋经国携俄罗斯妻子蒋方良、子女孝文和孝章曾住进逸邨2号。逸邨7号是国民党中统负责人徐恩曾的住宅。

18、淮海中路1634号,上海科技信息中心(原何应钦旧居)
1930年建造,原为何应钦的故居,这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平房,四坡顶的屋面,红色的平瓦,白粉墙面,木结构的窗框,普通杉木门樘。环建筑的西南侧有敞廊,方柱支撑。室内南北两部分有错层,北部底层局部架空,较有特色。屋内装饰很简洁,普通企口地板,白色墙壁,四周一圈画镜线,顶上用花线接成的白炽灯泡。抗战胜利后,何应钦担任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他来上海时,就居住在这幢楼里。前面两间是办公室、客厅,后面是卧室,另一侧是餐厅,厨房搭在辆助用房处。现为上海科技信息中心,外貌依旧。

19、淮海中路1818弄住宅
由六幢独立花园住宅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是一个成片开发、户型统一的花园住宅区,适当的古典细部的装饰使得建筑呈现出一种西洋风情。该组建筑的宅基地原为俞姓业主所有,1909年(宣统元年),英商通和行向俞姓业户买下土地永租权,改组住宅由谁建造尚待考证。抗战后期,大通企业银行将房屋产权变更为从业于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沈姓富商。1950年代,部分房产转让他人,部分纳入公私合营,后又几经易主。该组住宅至今大部分仍作居民住宅使用。

20、淮海中路1842-1858号,武康大楼(原诺曼底公寓)
武康大楼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建于1924年,原名诺曼底公寓,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层公寓,楼高30米,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 1953年以路名定名为武康大楼。该楼由万国储畜会投资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公寓坐北朝南,楼身陕长,从西侧看,象一艘轮船。其前形成骑楼,骑楼形式为连续券廊。建筑外型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黄褐色面砖贴面,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第三层有边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第八层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通长阳台形成明显的腰线。2003年8月18日列入上海市徐汇区公布的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吴茵、王人美、郑君里、赵丹、孙道临王文娟夫妇都住在这里,那时我们叫他九层楼,因为他的一楼开了很多店,是我小时候的梦中天堂。

20、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1948年——1981年)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1843号,靠近武康路,斜对面即是武康大楼,门口有卫兵把守,从外面望进去,绿色的大块草坪掩映着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仿佛是深海里的一艘巨轮。据说这是1920年德国船王鲍尔为自己设计的私人别墅,此后几易其主:先是归于德籍医生菲尔西,此后又被他抵押给银行,后来被上海银行公会会长、著名金融专家朱博泉先生斥资买下,最后又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成为中央信托局的招待所,蒋纬国也曾在此居住。之后,由于宋庆龄女士把香山路的寓所用作开辟“国父纪念馆”、宋家老宅的房子又开办了幼儿园,她在上海便居无定所,蒋介石于公于私都觉得说不过去,便令其子蒋纬国搬出,此宅亦在1948年迎来它的新主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

21、淮海中路1897号
坐落在淮海中路1897号的住宅区建于1923年,简化的文艺复兴风格中具有地中海建筑特色。该建筑形体较为舒展开敞,南立面构图基本对称。建筑主立面底层中央设券柱式敞廊,使用塔司干柱式,敞廊顶采用连续的十字交叉拱结构。敞廊上面为露台,有铸铁棚架。左右两端底层窗户采用“帕拉迪奥母题”图案。所谓“帕拉迪奥母题”,是一种立面处理方式,具体为将一个方形开间洞口分为中间宽、两边窄的中对称的三开间,中开间上架拱券,两边开间立柱设平梁处理,有的梁上墙面开设圆形窗洞。窗洞开间的拱券心石突出墙面,呈巴洛克式卷涡状。局部墙面上的曲线铸铁装饰,以及室内楼梯扶手的曲线形铸铁栏杆,均为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室内墙面亦用几何形体进行装饰,局部门楣有涡卷状雕饰,顶棚有几何纹样装饰和花格镶板,交接处有圆雕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人文价值。

22、淮海中路2068号,登云公寓
矗立在华山路淮海中路口的登云公寓仍然非常显眼。这幢外墙以深棕色耐火砖砌成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它九层楼高,解放前叫又斯登公寓。一直到80年代初,登云公寓号称沪西(长宁、静安、普陀)第一高楼,曾雄视沪西近80年。建筑属于现代公寓,带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曲折,立面风格简洁,楼高八层,主入口处因电梯间局部加高,西立面南立面为褐紫色耐火砖墙面,入口及阳台檐部有白色水泥线脚装饰,绿色钢窗,东立面北立面为米色砂浆抹面,其余风格同西、南面,周围环境宜人,南部有较大花园,内部电梯历史悠久有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以前我的好朋友余坚就住在它旁边的矮楼里,我们经常去楼下叫他,他就翻墙而出,后来那排矮楼被拆除了。

六、淮海东路
1、淮海东路70号,光明中学(原中法学校)
中法学校最初为“法文书馆”,是法公董局设立以教授华人法语为主的一所学校。该学校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校址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63号)。1923年,在现址兴建教学楼,这幢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大楼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25平方米,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山”字形内廊式平面布局。建筑外墙为清水黄砖墙,白石灰勾缝。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分层装饰白色腰线,庄重简洁。女儿墙有一行花饰,建筑为新艺术派与罗马风格混合的折衷主义式。1946年改名为“中法中学”。学生毕业后可在法商洋行等谋职,优秀学生派赴法国深造。学校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华人子女入洋学堂读书。该校设施中最具特色的是在总务室的法国母钟控制每一教室的子钟,在当时堪称一绝。1951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光明中学”。在教学楼的正面上方有一块镶嵌金光闪烁的“光明中学”四字的横额。1952年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命名为区重点中学。现在的校门已从原来的西藏南路179号移至淮海东路70号。

七、淮海西路
1、淮海西路1350弄,愉园公寓(潘汉年旧居)
1~15号建筑建于1941年,16号晚于1941年建造,为土地所有人朱姓所建。他有十个儿子,每人一幢,心情愉快,故名愉园,其后分宅出售。中共在秘密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上海市前副市长潘汉年曾在5号楼居住过。地处淮海西路与常德路交汇处,由淮海西路1350弄出入。弄堂第一排的1号、2号、3号建筑为独立花园住宅,每幢建筑内具有独立的花园,3号花园内有搭建建筑。弄堂第二排、第三排的4-7号建筑、8-11号建筑为联排花园建筑,建筑的南侧有天井。弄堂第四排的12-13号、14-15号建筑为双拼花园建筑,建筑内均有小花园。1号、2号、5号、13号、14号和15号为私房,其余为公房。整个弄堂基本属居住用房,但是13号已由居住改为办公,现为一家建筑公司办公场所。16号现由常熟路280号进入,也由居住改为办公,现为上海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其他建筑还保留居住性质。1号独立花园建筑和14-15号的双拼花园建筑最近两年变更业主,建筑内外均进行大修和装饰,1号独立花园建筑的外立面喷涂淡桔红色真石涂料,与弄堂的浅黄色基调不协调。13号建筑现为建筑公司办公用房,建筑内外均进行大修和装饰,内部房间结构和格局未变。
风貌特征及特色部位:愉园有住宅楼8幢,分列4排,为三层建筑,现代派风格,原为素混凝土表面,后外涂涂料(2号、3号建筑还保留素混凝土表面),水平线条划分,局部有浅黄色耐火砖贴面,阳台简洁,钢窗,坡屋顶。建筑外观为四坡顶,铺红砖机制瓦,无阁楼和亭子间,立面呈现代建筑风格。正立面和侧立面采用涂料和黄色条形面砖相间的装饰,沿窗户上下各有一条明显凸出的线脚作为两种材料的交接,形成强烈的水平线条构图。背面厨房的后门和三楼的晒台显示出上海里弄所特有的形象特征。这个居住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弄口的牌坊式大门:石质、斗栱、额枋和雀替等构件,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而顶部线脚采用的简单平屋顶,则又带出了西式韵味。

七、黄浦路
1、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礼查饭店)
大约1846年英国人礼查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建造了最早的礼查饭店。约1860年英国人史密斯将旅馆买下,于1906年拆除重建(今金山大楼)。1907年又在该楼前建造礼查饭店新楼(今浦江饭店)。1910年竣工。1959年改建成浦江饭店。为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设计采用文艺复兴建筑三段式处理手法,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长,女儿墙处东西两侧和南立面侧设立多座希腊神庙式三角形山墙,这种山墙在古典主义建筑中往往是立面的构图中心,是一种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是上海目前能见到的如此严格的希腊神庙山墙形式的不多见实例。1922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客居于礼查饭店三楼304室;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寓居在310室;1931~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曾下榻在四楼401室。礼查饭店是上海外侨的第一个旅馆,而且它还有着众多个“上海第一”。旅店在上海第一个成功试燃电灯(时称“奇异的自来月”);1867年在上海最先使用煤气;1883年最早使用自来水;1901年最早使用号码为200号的“德律风”(即电话);1908年最早放映半有声电影;1913年最早放映有声电影。1959年由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受管理改名为浦江饭店。

2、黄浦路20号,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苏联驻沪总领事馆)
建于1916年,1924年成为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91年苏联解体,此楼又成为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领馆坐落在外白渡桥北堍,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设计者为汉斯· 艾米尔· 里埃勃,由周瑞记营造厂施工。建筑立面为德国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装饰细部掺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屋顶为四坡两折孟莎式,开设小圆拱天窗,有一处开设可通向室外的阳台,天窗和山墙均用巴洛克弧线装饰,顶部设六角形瞭望塔。去过

3、黄浦路60号,海鸥饭店(原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
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是海鸥饭店旁的一幢四层建筑,非为现海鸥饭店主楼。海鸥饭店主楼为新建筑。

4、黄浦路106号(灰楼),原联合国救济总署办公室
该建筑建造年份不详,民国35年(1946年)曾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室。民国36年(1947年)3月28日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简称亚远经委会)在上海成立,该楼成为联合国亚远经委会秘书处的办公楼,该组织1974年改名亚太经社会。现为部队招待所使用。经过

5、黄浦路106号(红楼),原日本领事馆
日本领事馆初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地址北扬子路1号(今扬子江路),名出张所,后称日本公馆,同治十二年改称日本领事馆。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黄浦路25号A(即黄浦路106号)建新馆。由平野勇造(日)设计,协盛营造厂承建。为清水红砖墙的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现为部队使用。

八、虹桥路
1、虹桥路68号,徐汇中学
徐汇中学是天主教耶稣会于1850年在上海徐家汇耶稣会会院旁创办的著名教会男子学校,初名徐汇公学,拉丁文校训:(如基督勇士努力工作)。1932年,定名为徐汇中学。1942年,张伯达神父担任校长。1951年,张伯达校长被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
崇思楼,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学校现占地38.6亩,建筑面积24882平方米。崇思楼是1915年始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姓为叶氏)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块基石,清朝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出席奠基礼。1918年6月20日落成,沪上名流云集落成仪式,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将军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名为“崇思楼”。江泽民同志1940年代在交通大学就读时曾寄宿于徐汇中学,曾在新校舍的小礼堂前留影纪念。新校舍的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共四层。外墙由水磨红砖与人工凿毛的花岗岩为主材构筑而成。以小礼堂正门为轴线,两侧则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柱子,成为主要的艺术风格体现。东西两侧的入口廊柱也为科林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由多立克式、爱奥尼式,进而演变为科林斯式,据说其创作灵感源于设计师将一只花篮搬至柱头的美好愿望。据西方艺术史家李格尔在《风格问题》一书中考证,科林斯式柱头的装饰纹样为“莨苕叶纹样”,是由古埃及象征太阳的莲花纹、棕榈叶纹样变化而来的。柱头上的莨苕叶纹被作为花下的杯状环托,而花则由棕榈叶纹构成。由于莨苕叶纹具有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也就为建筑师处理整幢楼的建筑雕饰提供了统一基调,他把小礼堂正门的圆拱形砖雕门饰、圆弧形窗楣纹样装饰,通过“填充适合”、“连贯呼应”等艺术手法,使莨苕叶纹的线条变为生命化的有机组合,产生的艺术效果使人愉悦地联想到鲜花、绿叶、阳光、波浪。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当代诗人埃利蒂斯热情吟诵的“畅饮科林斯的太阳,细察大理石的纹理”、“越过海洋和葡萄园”,古希腊的经典艺术在中国徐家汇熠熠生辉。这幢楼的顶部采用了西班牙建筑风格,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屋漏严重而拆除,重建后风貌不再,大大影响了该楼的整体风格。

1、虹桥路885弄4号,阎锡山旧居

2、虹桥路1390号,白宫俱乐部
白宫俱乐部,位于虹桥路1390号。属于西式别墅,平面基本对称,北立面中部微凸形成门廊,东西立面均有突出半圆形房间,饰以半圆形窗及窗间塔斯干柱式,墙面窗式带文艺复兴特征,屋顶正脊两侧有对称烟囱,形成视觉中心。南立面二层有半圆形连续券外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虹桥路1430号,老友古典家具厂(宋子文旧居)
老友古典家具厂,原为宋氏住宅,位于虹桥路1430号,建造于1930年代。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是二层英国式乡村别墅,其中整个二层都设在屋顶层内,以两坡老虎窗通风采光,因此屋顶部分高大。

4、虹桥路1440号、1442号,申康宾馆(陈香梅旧居)
申康宾馆,原为陈氏住宅,包括虹桥路1440号1-2号楼、3号楼、4号楼、5号楼、6号楼、7-8号楼、9号楼、10-11号楼,虹桥路1442号,建造于1930年代,共11幢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局部为平屋面,铺红色圆筒瓦或局部女儿墙圆筒瓦压顶,窗户及落地窗间多使用螺旋形柱,门套或局部山墙带有巴洛克造型,采用变化丰富的曲线线脚和变形券进行装饰,外墙淡色水泥拉毛粉刷,底层门窗一般均做成连续半圆拱顶。建筑整体风格属西班牙式。整个花园住宅区相对保持完整。其中的8号楼曾是当年“飞虎将军”陈纳德与陈香梅在上海居住的寓所之一。

5、虹桥路1472号,孔祥熙旧居
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

6、虹桥路1590号、1648号、1650号、1652号、1674号,上海市舞蹈学校
上海市舞蹈学院,原为花园住宅群,位于虹桥路1590号、1648号、1650号、1652号、1674号。

7、虹桥路1850号,上海盲童学校
上海盲童学校,位于虹桥路1850号,英式学校建筑群,其中有教学用房、学生宿舍、辅助用房和办公楼(行知楼)。所有建筑均为红砖清水墙面,红瓦陡坡屋面,办公楼造型最为美观:座北朝南正对大操场,红砖墙面,转角处仿石处理,三角形山墙面上有圆形窗,北面中部二层突出形成一入口门廊,屋顶老虎窗及烟囱对称布置。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由傅兰雅1911年创办于江湾。1915年迁至忆定盘路,1928年迁至现址。

8、虹桥路1921号,西郊宾馆
姚家花园坐落于原淮阴路200号,解放后纳入西郊宾馆,编为4号楼(现虹桥路1921号西郊宾馆内),又名紫竹楼。该住宅建于1948年由协泰洋行汪敏新、汪明勇设计,该建筑是模仿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的代表作——落水山庄设计。由于设计者独具匠心,建筑物设计成四度空间的意境,该建筑系二层混合结构现代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88平方米,由于建筑师独到的设计理念,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实为二层的建筑,从地面看只有一层。建筑外墙用混凝土仿石块砌筑,故有“石头房子”之称,也被人们称为“怪楼”。建筑各部分平面采用不同标高,半地下餐厅,既可由二层起居室直接进入室内,也可从底层入内。其起居室的活动太阳顶棚白天可引进阳光,晚上可观赏月色夜景,使居室空间和自然空间融为一体。住宅平面按套间布置,各层的使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底层有餐厅、厨房、酒吧、阳光室及佣人用房,二层有客厅、外挑阳台,两侧为起居室、卧室。姚家花园内有古柏、水杉等名贵树木,挺拔成林,近百年的香樟华盖成荫,湖泊水面驳岸,怪石嶙峋。园内各种奇花异草、珍惜盆景,终年披绿,四季飘香。欧式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融为一体。该建筑系采用石、砖、木结构,其厅内有小桥流水、植花、叠石,室内有小游泳池,随地形起伏,环境舒适优雅。据说在我国传统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时,整晚可通过敞开的玻璃顶棚欣赏中秋圆月。1989年,该建筑被市政府列为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9、虹桥路2258号,上海瑞祥门诊部(孔祥熙故居)
位于虹桥路2258号。建筑属于英式别墅,立面对称,南北均有门廊,南侧门廊为方形,北侧门廊成弧形,东西立面墙面外凸,向上形成烟囱,南立面窗框石制,向内倾斜形成倒角,墙角有隅石处理,四坡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原为孔祥熙故居。

10、虹桥路2275号,武警总队
武警总队,位于虹桥路2275号,属于英国式花园别墅。

11、虹桥路2310号,纺织系统疗养院
纺织系统疗养院,位于虹桥路2310号,建于1930年。建筑属于英国式花园建筑。一度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的办公室,为了工作去过几次,很不错的环境。

12、虹桥路2374号,部队干休所
位于虹桥路2374号,建于约1930年代。建筑为砖混结构,整体呈现西班牙风格。住宅采用红色筒瓦屋顶,坡度平缓,出檐短小。立面简洁,使用螺旋形柱,柱头上有装饰。底层设连续半圆券敞廊,窗洞矩形,小阳台的铁艺栏杆造型简洁而富于变化,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3、虹桥路2409号,龙柏饭店1号楼,沙逊别墅
民国21年(1932年),沙逊在西郊今哈密路上,为自己造了一座典型的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作为消闲住处,叫"罗别根花园"或"罗白康花园",因之路名也被叫作"罗别根路"。该别墅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这是一座平面采用不知则布局、外形分割而整体相连的尖顶花园洋房。总体布置为,主体建筑横向置于基地北部,佣人住房、厨房、炉子间置于主屋后部,汽车库、马厩、花房置于基地西侧。主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部为二层,中部和西部为一层。入口处有一大平台,进门为走廊,设有200方米长方形大厅,大厅东首为餐厅,往后为书房,二楼为卧室、起居室。室内装饰全部采用橡木和柚木,门窗特选带疖疤的木料,保留粗糙的斧角痕迹,小五金构件全部用手工制作,以示古朴的乡土气息。主屋用裸露的棕墨油烟色木构屋架,屋面为斜陡的两坡顶,上盖红瓦,墙面粉淡黄色,色彩鲜明、高雅。主屋两侧植芭蕉、罗汉松、盘槐等树木,南面为绿绒大草坪,草坪西北角植有两株并列的悬铃木,浓荫如盖下置秋千荡椅,别墅四周筑高围墙,成为独家私邸,洋溢着闲情雅致。解放后归为寅丰毛纺厂产业,并曾作过上海纺织局的工人疗养院。现据说已划入虹桥宾馆使用。

14、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2号、3号楼,(原泰晤士报社别墅、美丰银行)
龙柏饭店2号楼、3号楼,原为泰晤士报社别墅、美丰银行,位于虹桥路2419号。建筑属于英式别墅,局部墙面为白底红色木构架外露,其余为清水红砖墙面,南侧门廊及栏杆处带有伊斯兰风格装饰,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九、淮阴路
1、淮阴路200号,西郊宾馆4号楼(淮阳路姚氏住宅)

十、海伦路(虹口区)
1、海伦路504号,沈尹默故居(1946年)
系沈尹默1946年在沪寓所,直至1971年在此病逝。

十一、虎丘路
1、虎丘路20号,青岛工行(原博物院大楼)
建于1930-1932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装饰艺术派建筑。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圆明园路(1886年改名博物院路,既今虎丘路)5号(1931年拆屋重建后改20号),隶属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立于香港的地位观上海,上海居于北方,所以名为北中国支会)。上海博物院建立后,既着手开展标本的采集、征购和剥制。一面任用技巧精熟的专家王树稀剥制标本:一面聘请各类专家,开展各学科的研究。麦华陀(Mdhmt,Sir Woker Henry)、金思密(kingmill,Thomas William)、克威丝威(Kewick,William)伟烈亚力 (Wylie,Alexander)、福勃士(Forbes,Francis Blachwell)等人均以专家身份参与其事。他们在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采集珍奇标本,同时也收购和接受捐赠自然标本和中国历史文物。上海解放后接管时,只剩有一些昆虫标本。

2、虎丘路128号,文体进出口公司(原广学大楼)
原为广学会大楼(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原为广学会所有(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2年改名广学会,是当时基督教会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它与浸信会大楼在平面上贯通,是两幢连体姐妹楼。两楼总用地面积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浸信会大楼坐西朝东,广学会大楼则坐东朝西,两幢楼成“U ”形,完全连接,只是出入口的位置分别设在虎丘路和圆明园路上,两个出入口的设计也明显不同。广学会大楼的立面为锐角状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西立面的入口处用人造石饰面,第二至八层有巨大的尖拱券实体墙面贯通。整个立面垂直高耸,气势宏伟,行人仰止。其完美的立面构图,体现出现代艺术装饰主义的特征。两幢楼的一层外墙均以石材贴面,其内部功能布局也基本相似。1949年以前,该大楼内及建楼前同一门牌号内,曾进驻过如广学会、福音广播电台、伦敦会、中国征信所、苏格兰圣经会、青年协会书局、中国国民拒毒所等机构,还有一些电影公司和各类商行等。(该建筑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历史建筑)

3、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原青年协会大楼)
原为青年协会大楼(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设),砖混结构,1919-1924年建造。现代合院是公寓。入口立面内凹对称。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水电煤卫齐全。

4、虎丘路146号,上海市国际贸易会堂(原光陆大戏院)
光陆大戏院位于南苏州路转角处,“老兰心大戏院”旧址的北边(今虎丘路146号)。1925年英商斯文洋行投资,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设计,1928年2月25日落成。光陆大戏院是光陆大楼的一部分,也是上海第一座将剧场放在大楼内的建筑,是当时设备完善的剧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剧场为汪伪中华电影公司管辖,改名“文化电影院”。抗战胜利后,曾为美军俱乐部。1953年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后,改为曙光剧场,后来改建为专门放映新闻记录片的曙光新闻电影院。现在为上海市国际贸易会堂。

十二、黑山路
1、黑山路181号,同济中学(原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天安门)
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和记营造厂承建,1934-1935建造。仿北京城钟楼。是“大上海计划”二期工程之一。该建筑与市立博物馆相衡对宇,构成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混合式风格的两座的文化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为2层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央设门楼,门楼仿古代明楼的形式。重檐歇山顶,屋脊高出屋面约2.5米,附以华丽的檐饰,檐下有斗拱,上覆黄色玻璃瓦盖。门楼四周平台围以石栏,充分显示了中国建筑特色。走到这儿,募然抬头,仿佛到了上海城里的北京城,这栋25米高的古城门式建筑,铮铮风骨犹存,但外墙开裂,钢筋露出;数十扇玻璃窗户,完整者无几;楼顶琉璃瓦上,已然长起了小树。

十三、河南中路
1、河南中路495、503号(天津路100号),永利大楼(原恒利银行)
永利大楼位于河南中路495、503号,天津路100号,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仁昌营造厂建造,1933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这栋楼为装饰艺术派风格,白色水泥墙面为主,强调竖向线条,风格简洁,部分西立面及转角为耐火砖墙面,底层层高较高,黑色塑钢窗,入口上部有钱币图案铁饰。建筑整体较为细致,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基本完好;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基本完好。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河南中路521-529号,美丰大楼(原美丰银行)
邬达克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1893 年出生于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1914 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并被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1918 年流亡到上海,从此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和最重要的作品,都留在了这座城市。而美丰银行大楼就则就是其前期风格的一种写照。美丰大楼位于河南中路521-529号、宁波路180号, 1924年建成完工。这栋楼为现代建筑风格,顶层为白色水泥墙面,一二三层为耐火砖;墙间有水泥线脚,女儿墙有线脚装饰,转角处理成弧形,一层层高较高,黑色钢窗,窗扇有井字装饰,内部小天井极有特点,空间宜人,大楼基础为条形砖基础;承重砖墙为黏土砖;混凝土楼板;石棉瓦坡屋面;白铁屋脊;外墙采用清水墙饰面;内部楼梯均为混凝土楼梯、铁栏杆、木扶手。

十四、河南南路
1、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
中汇大楼。曾用名上海博物馆大楼,位于河南南路16号,现为中汇大厦。1934年9月,位于今河南南路、延安东路、金陵东路与黄浦公安局之间的这座中汇银行大楼落成。当年,中汇银行只占大楼底层,二楼北部有车库、杜月笙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其余都是写字间和店面。大楼壁面用的大理石、电梯和其它一些设备,多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曾为上海博物馆。

十五、黄陂南路
1、黄陂南路25号乙,上海市储能中学一分部(原瑞康洋行买办住宅)
上海市储能中学一分部,原为瑞康洋行买办住宅,位于黄陂南路25号乙,建于1910年。建筑属于古典主义公寓大楼。

十六、哈密路
1、哈密路1713号,空军医院
空军医院,其中A楼和B楼原为花园住宅和教堂,位于哈密路1713号。西式住宅,立面简洁,三层顶檐部及女儿墙有古典装饰,檐下有L形牛腿,立面正中有突出门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哈密路可乐路,安息堂
安息堂外文名Catholic church,位于哈密路可乐路西南,新泾港西岸,地属新泾乡马家桥村,占地4.96万平方米。1930年由天主教徒马相伯、何理忠、章显庭、朱孔家等人发起筹建天主教息焉公墓,经管人何敬忠、何建忠。公墓内的安息堂(即天主堂)为教徒举行安葬仪式祈祷使用,堂北面有大钟楼1座,内有铜钟4只,鸣时声闻10里。息焉公墓安息堂是1925年匈牙利建筑师邬克达设计,拜占庭建筑,建筑面积239平方米,教堂圆形屋顶呈曲波形,顶高10米,面覆铜质板材,安息堂分三层收分、顶层平面圆形,上列14只尖券组成圆顶,底层平面亦附有半圆球面建筑,形态十分精美,四周有围墙。安息堂外是墓地,墓区内有14处高若真人的铜铸耶稣受难像。由哈密路进入墓区要过马家桥越新泾港,公墓大门在马家桥东堍,门首有马相伯手书的“息焉公墓”横额。桥西堍有“上天之门”的横额,“文革”初期坟墓被捣毁,仅存安息堂和钟楼,建筑顶上的十字架亦被损毁。其中约4000平方米墓地于1968年作新泾中学校舍,其余部分于1974年改作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物料仓库至今。1994年安息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J、
一、巨鹿路
1、巨鹿路675号,刘吉生旧居

2、巨鹿路733号,原美军住宅
巨鹿路733号,现在是南京军区幼儿园所在地,原来是美军住宅。

3、巨鹿路852弄1-8号、10号
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共8幢,分列弄道两侧。假三层,黄色糙面水泥砂浆墙面,楼前有小庭院。部分山墙露木构架,设高烟囱;部分入口作拱券形雨棚。

4、巨鹿路868-892号
英式双毗连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30年建造。共12幢,沿路排列,南面设大花院,北面有小院。单体为假三层,红瓦坡顶,三角形山墙露木构架。

5、巨鹿路889号,巨鹰宾馆
英式双毗连花园住宅(原为亚西亚火油公司建造)。混合结构,1929年竣工。原9幢,每幢两单元,分门进出,独用庭院。南立面底层为券廊,2层设大阳台,两侧作双坡三角形山墙,与四坡屋顶连接。

二、建国西路
1、建国西路336弄1号,徐汇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原大庆中学、虹桥中学)
建国西路336弄1号,建于1931年,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在当时已是相当气派的独立住宅了,但花园规模似乎比不上那些早年开发的阔绰洋房。1930年代的上海,法租界西区已经高度城市化,地价飞涨几乎使建造大花园成为不可企及的奢侈,而从老地图中可以猜测,这个宅子很可能是与周边里弄一起开发的。上海的老式洋房不管大小,很少在街面上显山露水,这幢住宅也不例外,走进逼仄的弄堂才能发现,它是鹤立鸡群的。从屋檐、阳台、门廊到窗式的整体看显然是西式的,石材做法”体现着传统豪宅的意味。毫无疑问,它之所以特别,正是其里里外外细腻而繁复的装饰。也许是主人的情趣使然,也定是当时设计师与工匠们的不厌其烦,从屋檐到阳台到门廊,层层都是丰富的线脚和精致的饰带,从窗框到窗台到室内的天花和地面,处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花纹与图案。不仅是弧形门廊、宝瓶式栏杆、西洋柱式以及六边形马赛克嵌花地面呈现出浓重的装饰感,就连栏杆与屋檐下面的齿饰都个个刻上了细腻的图样。最有趣的还是这些装饰本身,图象来源丰富,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古今交融。檐口、齿饰、宝瓶栏杆是西方传统式的,但饰带上又能找到中国意味的莲瓣装饰。二层阳台的柱式似乎是科林斯式与爱奥尼式的新组合,而三层阳台框的两侧装饰又像来自中国古建筑的雀替。窗台檐口装饰讲究,但其几何韵味显然来自当时流行于上海的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的影响;不过最异想天开的装饰还数那些东西凸窗窗台下的图案了,有模仿了西欧封建君主的装饰图案,有中国传统云纹衬托着的现代飞机和飞艇,甚至还能找到带着艺术装饰风格的中国传统 “福禄寿”图案!该住宅1950年代为上海市民办虹桥中学使用,1960年代学校改名为大庆中学,1980年代起为徐汇区卫生防疫站等单位使用,现为徐汇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使用。

2、建国西路365弄,福履新村(香港船王董浩云住宅)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365弄5号,建于三十年代初,为已故香港船王董浩云当年在上海的一处私宅。这是一座简化的西班牙式风格的独立住宅。红色西班牙筒瓦,水泥拉毛粉刷,墙面无多余装饰。阳台铁制栏杆与室内木制楼梯栏杆亦具有西班牙特色。建筑主要部分为平屋顶,结合局部坡屋顶,并利用平面的凹凸以及阳台、露台、门窗等形成基本形象。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即于1935年9月出生于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1949年才随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住宅为西班牙建筑风格。

3、建国西路388号,陈氏住宅

4、建国西路398号,电话局职工住宅
带有美国殖民地式建筑风格特征的花园住宅,是当年在上海颇有影响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奚福泉事务所设计的作品。从其比较局促的基地就可以看出,这样规模的花园住宅一般都“跻身”在当时法租界高度城市化以后留存的小地块中。住宅沿街面南而建,体量小,入口门廊几乎紧接街道了,很难奢望有像样的花园,形式也相当朴素简洁。但是,这幢住宅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有十字交叉式的红瓦坡顶,主次立面都在山墙面上,木门窗取简单的矩形和圆形。南立面底层是主入口,门廊前伸,大门两边饰有塔司干式壁柱。东立面底层门廊伸向基地上唯一可以组成小片花园的空间。二层均为三角形山墙,阳台与底层门廊连接,白色直棂式栏杆扶手。 整个建筑的样式、细部与漆成白色的水泥砂浆仿壁板外墙构成的整体,呈现了这幢住宅典型的美国殖民地式建筑风格特征。这样的风格在当时的花园住宅中并不多见。有趣的是,从这幢住宅中丝毫找不到建筑师奚福泉1934年为上海虹桥疗养院的设计方案中所追求的现代建筑风格。似乎可以猜测,在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近代建筑师们有时是很难在事业的抱负与业主的口味之间找到平衡的。

5、建国西路500—506弄,“懿园”
1941年由中国农民银行投资建造,六十一幢居民住宅。新式里弄,总占地1.53公顷。弄内共有57个单元,都是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总弄宽6米,支弄宽4.5米,便于汽车通行。建筑外观主要为西班牙式风格。外墙均采用水泥拉毛粉刷,屋顶采用红色西班牙式筒瓦,窗间采用具有浓郁西班牙特点的螺旋形柱。总弄两边围墙每隔一定距离有绿化小品装饰,是懿园一大景观特色。

6、建国西路598号,花园住宅
建国西路598号花园住宅,属于现代派花园别墅。立面处理颇有特点,采用拉毛水泥墙面与仿石材墙面相结合的方式,一二层转角处材质变为清水红砖,形成强烈反差。开矩形门窗洞,一二层转角窗洞上方有短小挑檐,下有简单的窗台装饰,三层则是窗台拉通,与顶层的挑檐相呼应。建筑整体装饰很少,立面简洁大方,而又富于变化。

7、建国西路602号,上海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上海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位于建国西路602号,建于1930年。建筑属于法国式风格花园住宅,双坡屋顶,屋面平缓,出檐不远。外观整体形式较简洁,立面装饰简化,开窗面积较大,南立面局部有几何图案,显示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而入口采用西班牙风格作了着重处理。形体、窗户分割比例带有西式传统建筑特点。内部装饰简化,为西式风格,弧形楼梯和圆弧拱券门等部位装饰丰富,细木装修和铁艺栏杆制作精美,地面铺设地砖,室内装修保存完好。

8、建国西路620、622号,建国西路幼儿园
这是一栋四层楼的花园洋房,整个建筑是德国青年派的风格,折线形的屋顶,顶部半圆形的大窗楣连带着下方微拱的阳台,有德国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整栋建筑的外观尚好。尽管也有加建的建筑局部,但还能看得出原来的建筑风貌。整个建筑的屋顶曾在70年代的时候大规模返修过。和隔壁的622号都曾经是机关的幼儿园,622现在还是,但620的这栋已经成为了住宅。如今622号—建国西路机关幼儿园的小班已经过整体修缮。

9、建国西路750号,小凯文公寓(衡阳公寓)
凯文公寓/衡阳公寓,北幢位于衡山路525号(及建国西路750号),称大凯文公寓,建于1933年,南幢在建国西路750号,称小凯文公寓,建于1932年。建筑属于现代派公寓,外观简洁。建筑外形采用中间高起,两侧逐步跌落的手法。层间墙面的凹凸处理和横向间墙的红褐色面砖贴面强调了水平线条,立面局部有褐色耐火面砖贴面装饰,与大面积浅黄色粉刷形成材质对比,使建筑带有现代风格特色。而阳台铁花栏和门框上简洁而又有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及室内外细部带有艺术装饰特征。

三、军工路
1、军工路516号,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
原沪江大学,学校中院系都被复旦,华东师范等学校合并,而学校建筑都为今上海理工所有,位于军工路516号,校内建筑多为哥特复兴式,大多建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理工大学职工住宅群约建于1910年-1935年间,分别为15幢二层(局部假三层)花园住宅建筑,住宅为两层砖木结构,机平瓦坡屋面。住宅前设有花园,环境优美。外立面主要为清水墙、砖砌线脚,局部如入口等以清水红砖装饰。
学校办公楼建筑层高为二层。落成于1926年-1936年间,原为中学礼堂,后改为音乐堂,解放后改为图书馆,1999年改为学校办公楼。该幢房屋为后期罗马风格的建筑,清水红砖砌筑的建筑风格房屋;两坡红瓦屋面,屋顶较陡峭,外立面设有简化的飞扶壁;墙面以平券窗为主,局部有尖券窗,窗框仿石砌;西南入口为弧拱券门洞和木质大门,东南面有双跑楼梯通二层侧门。
第一办公楼为一幢五层建筑物。第一办公楼原为中学上院思孟堂,落成于1922年,后改为沪江大学学生宿舍 。解放后一直为学生宿舍,1999年改建为行政办公楼。该幢房屋为哥特复兴、原为清水红砖砌筑的建筑风格房屋,现已改为黄砂水泥混水墙粉刷,底部入口为尖券大门;两坡红瓦屋面,墙面设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是1906年教会创办的学校,规模较大,风格统一。
第二办公楼是一幢五层建筑物。第二办公楼原为中学下院思孟楼,落成于1920年,以后改为沪江大学学生宿舍 。解放后一直为学生宿舍,1999年改建为行政办公楼。该幢房屋为哥特复兴、清水红砖砌筑的建筑风格房屋,底部入口为尖券大门;两坡红瓦屋面,墙面设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创办于1906年的教会学校,规模较大,风格统一。
理学院(基础实验楼)建于1922年,哥特复兴风格的清水红砖砌筑建筑,底部入口为尖券大门,墙面设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
现代化教育中心为沪江大学早期建筑之一,于1909年竣工,堂名思晏,取纪念教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师晏易太氏之意。当时堂内设办公室、图书馆、大礼堂及教室等,1956年9月损毁于龙卷风,1975年5月重建完成,建筑上部已非原貌,后作为教学用房,曾为商学院所在楼,现为现代化教育中心,房屋为哥特复兴风格的清水红砖砌筑建筑,两坡红瓦屋面,平券窗,窗框仿石砌,南立面有凸窗。
国际交流中心建成于1937年,原为沪江大学教师宿舍,解放后一层用作卫生科,其余楼面为行政用房,以后全部用作卫生科、诊疗室。2005年3月大修后改建为国际交流处及外教用房,房屋为哥特复兴风格的清水红砖砌筑建筑,两坡红瓦屋面,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馆于1932年竣工。该房屋为哥特复兴风格的清水红砖砌筑建筑,两坡红瓦屋面,墙面设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北入口设尖券,上有精美雕饰。
第三宿舍(思斐堂)房屋层高四层,1915年建成完工,是一幢混合结构的房屋。具有建筑风格与其他不同,房屋水平分三段,原为清水青砖砌筑,红砖装饰(现已改为水泥、黄砂粉刷),墙面设连续券窗,底层为平券窗,二至四层为拱券窗,三层尖窗,券拱形式每层都有变化,使得房屋外立面显得活泼。南入口有门廊,柱头雕花精美。
上海理工第四学生宿舍为一幢四层建筑物。 落成于1919年,原为沪江大学学生宿舍,现仍作为学生宿舍。该幢房屋为哥特复兴、清水红砖砌筑,墙面设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的建筑风格,原屋为两坡红瓦屋面,1984年改为平屋面。
第五宿舍(女生)约建于1923年,是一幢五层砖混结构房屋,混凝土预制板平屋面。外立面原主要为红色清水墙(80年代已改为黄砂水泥墙面粉刷)、仿石砌窗套,墙面设连续平券窗,第五(女生)宿舍为五层混合结构体系大楼。原清水砖墙已改为假清水墙;南北、东西立面塑钢窗设混凝土窗套。混凝土预制板平屋面,卷材防水层。
第二教师公寓是一幢三层(假四层)建筑物。第二教师公寓原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落成于1948年,解放后一直为学生宿舍。该幢房屋为哥特复兴、清水红砖砌筑的建筑风格房屋,底部入口为尖券大门;两坡红瓦屋面,屋面工设有连续老虎窗;墙面中间设连续平券窗,窗框仿石砌。
上海理工大学210号家属住宅约建于1947年,是一幢四层(局部假五层)砖混结构房屋,机平瓦坡屋面。外立面主要为红色清水墙、仿石线脚窗套,墙面设连续平券窗,建筑入口及山墙立面有哥德复兴样式的图案,原始结构为三层,现为四层局部五层混合结构房屋。外立面为清水砖墙,水泥黄砂勒脚。屋面为人字屋架坡屋面。



四、江宁路
1、江宁路66号,美琪大戏院(美琪影剧院)
1941年建造,范文照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造型简洁,立面饰有几何形图案的窗棂,内部采用曲线为主调的装饰。剧院内有1328个座位,以演大型舞剧、歌剧、音乐、舞蹈为主。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江西中路
1、江西中路20号,中国基督教两会(原圣三一堂)
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是聘请了英国本土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1869年建成。这是一座红砖砌筑,室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的建筑,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本来,圣三一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但是在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圣诗的音韵敲打。在1930年代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现正在计划重建中。该教堂位于黄浦区,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东面临江西路,北面临九江路,南面隔汉口路就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东侧(正面)的前方有一处上海市中心过去难得一见的花园绿地。这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1847年先建造了一座小型教堂,1866年5月24日—1869年重新建造,外观为哥特式,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堂。由斯科特,凯德纳设计。1875年升格为圣公会北华教区主教座堂,1893年在教堂左侧增建高耸的钟楼(已毁于文革中)。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退,这座教堂就移交给信仰背景相同的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1958年,在献堂献庙的高潮中这座教堂仍被保留下来,作为黄浦区基督教举行联合礼拜的场所之一,继续沿用圣公会仪式。1966年文革开始,教堂被占用,以后这里长期被黄浦区政府使用。2005年,这座古老的教堂在被占用近40年后终于归还给教会,附属建筑作为中国基督教两会所在地,教堂计划在修复后重新开放。

2、江西中路135弄1-13号,恒业里(原袁美云寓所)
1914-1915年建造,恒浮洋行设计施工,旧式里弄

3、江西中路138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上海物资站(原谦信大楼)
建于1907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

4、江西中路170号,福州大楼(原汉弥尔登大楼)
福州大楼原名汉弥尔登大楼,1931年开工,1933年竣工。此楼分主楼和辅楼,共占地4652.9平方米。辅楼称老大楼,六层,大门在福州路上,与主楼相连。主楼即新大楼,建筑面积12294平方米,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造型与风格乃是准现代派,中部14层,两翼7-9层。外观中凹,立面上多笔直的线条,看去简洁不紊,仅大门上顶层和塔楼有备案,属装饰艺术派。窗框除二楼和顶层正中三扇为卷形,余皆长方格形。大门用转门,门前上有两棚。底层外墙为花岗石,2至14层为白水泥人造石。内部房间、走道、卫生间分别为硬木、人造大理石及马赛克地坪,大楼一部分为写字间出租,也有66套公寓客房以及停车间等。是挂铜牌历史优秀保护建筑。

5、江西中路180号,新城饭店(原都城饭店)
新城饭店原名都城饭店,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7平方米,亦为公和洋行设计,外观与汉弥尔登主楼相仿,1934年建成,1935年开业.中间凹入,14层,连地下层和塔楼成17层,高65米.一,二楼有300平方米的餐厅,还有舞厅,以上各层为客房.三十年代,远道而来的游人已为外滩的异国建筑情调面倾倒。一九三零年,由二战期间上海犹太协会会长沙逊先生出资兴建的上海新城饭店(原都城饭店),以其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半圆凹塔形建筑造型,在外滩的“万国建筑”中独领风骚,其营造的“都会生活”更是风靡当时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滩。

6、江西中路181号,建设大楼(原中国通商银行新楼)
江西路福州路口的西南侧是建于1934年的建设大厦。建筑造型与对面两幢大厦一样也采用以竖直线条为主,共17层。建筑上部逐层收缩的塔楼样式,立面力求简洁明快。建筑平面主入口作凹弧形处理,让出部分转角路面座位环形车道,沿江西路一侧10层辅楼作一字形布局。1935年因资金紧缺,原建造者中国通商银行只得将竣工的大厦以150万元卖给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控制的中国建设银公司,故大楼名为建设大厦。大楼底层为邮政储金汇局营业大厅,3至9层为中国建设银公司自用,西部为上海市警察局用房。东部1945年曾出租给美国驻沪总领事馆。1952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曾由上海市冶金工业局和上海市公安局租用。

7、江西中路200号,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原金城银行大楼)
金城银行大楼由金城银行于1927年建造,系我国第一代建筑大师所设计。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原为四层,抗战时期增建二层,解放后又升高一层,占地1775平方米,加层后建筑面积为9783平方米,高25.9米,这是中国人开设的银行建筑中最讲究的一座。 大楼正面以6根方柱划成3块形成凹凸的墙面,在两根南腊多立克柱中间设大门。局部如门楣等为巴洛克式装饰,整个大楼建筑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的折衷主义的风格。 金城银行大楼建筑另一特点体现在门窗设计上,大门由两根圆柱支撑,上架三角形花岗岩横梁,梁上雕龙、凤、斧头等圆形图案,这是文凭地的标志。大门外设外门,外门装置活络门;内门两侧是拉门,中间是四叶式转门。临街窗户架美观的铁栅,二至四层均用紫铜色的钢窗,四层中间还挑出阳台。 金城大楼于1956年改为上海市青年宫后,此处成为招待所,名为江西中路200号招待所。80年代,它曾一度为福州饭店。1986年,该大楼现为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江西中路255号,礼和洋行大楼
全幢6076平方米,始建于1898年,5层砖木结构;是当时洋行中最大的建筑。外廊式,简化的英皇安妮建筑风格,具有巴洛克特征。立面底层为连续半圆劵窗,以上各层为平缓的三心拱劵敞廊。外墙以大块石料和清水红砖饰面,顶部点缀巴洛克山花。曾为中华储蓄银行。

9、江西中路349号(天津路2号),光大银行(原中央储蓄会)
中央储蓄会大楼位于天津路2号、江西中路349号,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张裕泰营造厂建造,1933年建成完工,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它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水泥仿石墙面,转角塔楼向两侧跌落,至北部又高起成为副中心。塔楼强调竖向线条,两侧强调水平线条,入口门厅贯穿两层,一、二层间窗间墙金属表面,几何装饰精美。钢窗为黑色,其局部细节非常精致。

10、江西中路368号(宁波路40,50号),原上海洋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位于宁波路40,50号,江西中路368号,大楼设计于1918年,由通和洋行设计,1929年建成完工。该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商业古典主义,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主要为深红色耐火砖墙面,檐部及五六层间窗台下部有白色水泥水平向线脚装饰,白色钢窗且有井字装饰,顶部有一中国传统式样建筑,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11、江西中路452-454号,上海航道局办公用房(原恒丰大楼)
恒丰大楼位于江西中路452-454号,1931年完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折衷主义风格。带凹槽半圆巨型壁柱由一层直达三层,窗式简洁,装饰平面化。底层中部入口处有对称小尺度爱奥尼克柱式,上有弓形山花,花草图案纹式精美,顶部出檐,顶部加建三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
该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基本完好;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基本完好。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基本完好。

12、江西中路473号,居民楼(原源源长银行)
这栋居民楼位于江西中路473号,1919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体系大楼,装饰艺术派风格。深浅相间耐火砖贴面,清水水泥柱及窗套。立面对称,中央开间大,左右两侧巨型装饰壁柱贯穿两层,上有垂直方形线槽装饰,巨柱顶部收头为方形装饰板。折线形压顶,中央逐步高起形成视觉中心。底层窗套作山形母题,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基础为为条形基础。承重墙为砖墙。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木楼板,楼梯为木楼梯。

13、江西中路464-466号,自力大楼(原英商自来水公司办公楼)
自力大楼位于江西中路464-466号(香港路口),1888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三层砖混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具有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立面各层为连续规整的券柱式外廊,清水青砖砖墙,窗上圆券及部分线脚有红砖嵌饰,窗间墙有壁柱装饰,檐部微有出挑,四坡顶,老虎窗,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是上海自来水事业发展的见证。该大楼基础为条形基础。承重墙为砖墙。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混凝土楼板,楼梯为螺旋型木楼梯。

14、江西中路484,自来大楼(原英商自来水公司大楼)
自来大楼位于江西中路484号(香港路口),1921年建成完工,是一幢四层混合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折衷主义风格、带有巴洛克细部特征。仿石水泥墙面,横向水平勾缝,一层窗上铸铁花饰精美,檐下及三层窗下墙面,四层窗间墙面重复出现精美花饰,红瓦坡顶,顶层有搭建,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六、九江路
1、九江路36号,九江路邮局(原中华邮政储金汇业局)
德和洋行设计,1936年建造,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

1、九江路50号,建设银行分行(原上海公库)
1934建造,曾做为上海市财政局所在地

2、九江路80号(四川中路320号),安利大楼(原安利洋行)
安利大楼位于四川中路320号,九江路80号,1907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七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是简化的古典式样(英式)建筑,四川中路、九江路口转角处为主入口,层间有带状白色水泥嵌饰,顶部出檐,部分窗有弧形砖过拱或半圆券,形成构图中心,房屋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表面,石灰勾缝,整个立面精美,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1、九江路89号,市医药供应公司(原物资供应站、江川大楼、德华银行)
1916年建造,

2、九江路111号,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原大陆银行)
1932年建造,基泰事务所设计,11层金融建筑

3、九江路219号,中国基督教协会(原教会学校、同仁医院)
1928年建成完工,这栋楼具有哥特复兴特征。曾经是黄浦区人大的办公场所,后作为中国基督教协会办公地。是一幢砖混结构的大楼。这栋楼具有哥特复兴特征,屋顶两处三角形山墙,暗红色耐火砖贴面,嵌入式外大内小型的窗。一、二层窗式联通,二层窗下带尖券装饰,顶部檐口有碟雉般处理,大楼基础为条形砖基础;承重砖墙为黏土砖;既有平瓦坡屋面、平瓦屋脊,也有钢筋混凝土平屋面;外墙采用混水墙饰面;内部楼梯均为混凝土楼梯、木栏杆、木扶手。

七、金陵东路
1、金陵东路8号,居民楼(原雷米洋行)
这栋居民楼位于金陵东路8号,1912年建成完工,砖木结构,是一幢四层砖木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哥特复兴,折衷主义风格。南立面中部入口装饰精美,二层为连续尖券窗洞,券壁内向斜凹,窗上有三叶型花饰,窗间柱头装饰复杂。三层窗檐部装饰简洁,窗楣为阶梯型。东侧立面为青砖墙面,红砖嵌饰。入口大门为木制,有特色,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
金陵东路上的这座略带破旧的多层老式住宅楼大概已经引不起过往路人的注意了,再往东走100米左右就是外滩建筑群,而雷米洋行——这座上海开埠以来第一家法国洋行就这样被路人匆匆的抛在夕阳余晖之中。

八、金坛路
1、金坛路35弄1号-30号,32号-44号,集贤村
集贤村位于金坛路35弄1号-30号,32号-44号,是八幢砖木结构建筑,其中一到七号为假三层,八到十二号为二层,十八到二十一号为三层,三十一到三十五号为二层,四十一到四十四号为二层,三十六到四十号为假二层,二十二到三十号为假二层,十四到十七号为假二层,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八栋房子具有现代派风格、装饰艺术派细部特征,南立面中部入口装饰精美,二层为连续尖券窗洞,券壁内向斜凹,窗上有三叶型花饰,窗间柱头装饰复杂。顶层窗檐部装饰简洁,窗楣为阶梯型。其中一到七号,八到十二号,十八到二十一号,三十一到三十五号一层立面为青水砖墙面,其它层立面为水泥拉毛饰面。四十一到四十四号,三十六到四十号,二十二到三十号,十四到十七号各层均为水泥拉毛饰面。入口大门为木制,有特色,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八幢建筑基础为条形基础。楼板均为木楼板,楼梯为木楼梯。

九、机厂路
1、机厂路132号,上海求新船厂(原中法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

十、江苏路
1、江苏路11号,市三女中(原中西女中)
市三女中原为1893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中西女塾,宋庆龄曾在此度过小学生活。1917年因学生渐多,校舍不敷使用,便购买了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1号,奚某私人住宅经家花园89亩土地,当时主要利用一幢四层住宅在1935年景莲堂落成后,一直使用到1938年方被拆除,南园的健身房建于1928年。1930年学校改名为中西女中,取意培养亦中亦西的通才。太平洋战争后,该校于1943年曾被日军强占,改作陆军医院。1952年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合并改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占地面积4.2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83万平方米,体育场地8260平方米,学校绿地面积达1.51万平方米,有树木78个品种,1750株,特别有一株百年紫藤至今枝繁叶茂。该校创办人是美国卫国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第一任校长是美国佐治亚洲人海淑德。1936年继任校长为薛正,1950年底美国教师全部离校回国,市三女中从此摆脱了美国教会的控制。薛正长期担任市三女中校长工作,直到1984年还被聘为市三女中名誉校长。宋庆龄曾在此度过小学生活。

1、江苏路46-78弄,中一村(原中央一村)
中一村即江苏路46弄、54弄、62弄、70弄、78弄,在长宁区境东部、长宁路、愚园路之间。民国21年(1932年)建,初名中央一村、后称今名。占地1.3公顷、有楼房70多幢、居民1100人。 属于现代式建筑。

2、江苏路284弄3号、5号、7号、9号、10号、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7号,安定坊
安定坊位于江苏路284弄3号、5号、7号、9号、10号、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7号,建于1936年。建筑属于西班牙风格建筑。

3、江苏路480弄,月村
月村,江苏路480弄。在区境东部,宣化路、安化路之间。约建于民国10年(1921年)前后。有楼房22幢。建筑为并列式或联排式花园住宅,西板牙风格。坡屋顶,老虎窗,出檐不远。立面简洁,开窗方正,外墙为粉刷,没有过多装饰,主立面开窗宽大,有窗套和精致栏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曾为新闻界前辈俞颂华故居。

4、江苏路495弄,忆定村
忆定村,位于江苏路495弄,建于1934年,为联排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整体呈现现代派风格,略具装饰艺术派特征。外观立案面简洁、平整,开窗较大,窗洞周围有简单线脚,山墙面处理有传统特色,立面窗下墙和阳台栏板均采用相似几何图案,装饰性强而风格统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5、江苏路796号,华山医院(原麦加利银行职员住宅)
华山医院即麦加利银行高级职员住宅,位于江苏路796号,建于约1910年,属于英国式建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K、
一、康定路
1、康定路759号,静安区政协办公楼,原朱斗文公馆(俗称朱楼)
朱楼占地面积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四六八平方米,绿地面积五百平方米,建造于一九二六年,属坐北朝南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一九二六年,朱斗文之弟朱如山的婚宴,就在此楼前大草坪上摆下二百桌酒宴,整条马路被来贺者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蔚为当时上海滩特大豪宴之一。

二、康平路
1、康平路1号,康平路1号花园住宅
康平路1号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属于兼有现代派风格和西班牙式特征的花园住宅。其体型丰富多变,屋顶为平缓的等坡屋面,错落有致,铺以红色圆筒瓦,高挑的烟囱略有圆弧形收口。立面几无装饰,仅窗洞周边做简化线脚。底层局部架空,形成了深远的入口门廊,门廊和柱子均为简单的几何体。小楼形体、线条水平流畅,装饰简洁,与道路转弯地形的退让空间相呼应。

2、康平路205号1号楼,徐汇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1923年建造原为私宅,建于1923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是带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面积为1530平方米,砖混结构。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底层突出的敞廊由白色爱奥尼式柱支撑,上部为二层露台,白色古典式栏杆。建筑层间有水平齿形装饰带,窗上有三角形山花。三层女儿墙中部突出,饰有巴洛克图案,整幢建筑给人以古典的艺术感。建筑最漂亮的要数二楼阳台的装饰,优雅而精致。当离开这所房子的时候,意外发现他的铁门很具有风格,造型象是一张荷叶,舒展开来。现此花园住宅为徐汇区老干部局使用。也是我小时候经常经过玩的地方。

三、昆山路
1、 昆山路135号,景林堂(现名景灵堂)
景灵堂建于1923年,原称为景林堂(当时为纪念监理公会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博士而命名)。宋庆龄之父宋耀如先生曾在此处任牧师。该堂坐南朝北,原有房屋面积为720平方米,1983年扩建为811平方米。有2层楼,3层楼各一幢。1981年更名为景灵堂。

2、昆山路146号,东吴法学院旧址
是英国传教士林东知1881年创办的中西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代杰出人才。资料显示其旧址为昆山路20号,现在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四、空港六路
1。空港六路1号,空管局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原为花园住宅)
空管局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原为花园住宅,位于空港六路1号。建筑属于中式住宅,青砖墙红砖嵌饰,檐下绿色木构架,平面对称布局,南面中部内凹有基座,飞檐姿态优美,烟囱上砖雕精美,屋脊中部有三星砖雕,四角有鸱吻。西侧有一西式建筑,立面简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沙发客网 ( 冀ICP备19007410号-2 | 全球排名

GMT+8, 2024-5-17 17: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