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南郝哥 于 2012-12-3 14:53 编辑
感恩节那天和几位同学到海口探望病人,之后慕名来到骑楼美食街来用午餐,恰巧碰到这里正在举办消费抽奖活动,每消费50元便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最高奖项是一辆廉价的比亚迪两箱车。大伙觉得有趣就决定在此享用午餐,不想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非常的扫兴。 大家上到二楼的大餐厅,只见偌大的餐厅并没有多少食客,我们找了一处靠近收银台的位置坐下,坐下好一会儿也没有服务人员过来招呼,最后在我们叫唤下来了一服务员,看着没精打采的服务员,心里不舒服的问了一声:吃了吗?咋没精神呢?点了菜便等着用餐,似乎等了好长时间的。 在等了很久后所点菜肴终于陆续端了上来,乐观的说,量虽然少些,味道却不错,价钱还算公道。虽然等的久了些但还是开心的吃了起来,虽然期间有客人进来见没人招呼又走了,还有点了菜的客人有所抱怨,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享用美食的兴致。最终酒饱饭足,去结账时出了状况。 结账时得知可以获得四人次的抽奖机会,大家都有心试试手气。可收银的姑娘一句:对不起!电脑出问题了,兑奖的小票没法打给你们。大伙听后说你给写张条子证明不就得了吗?可那姑娘似乎一根筋死活不肯,见这样有同学说算了,不见得会中奖,有同学不肯说吃饭等了那么久不能就这么算了。
不依不挠的同学和坚持己见的收银员理论了好久,最后是态度诚恳的餐厅副经理和相关领导的通融下达成解决方案,前后折腾了一小时,我们如愿获得了那纸参加抽奖的证明。在一名负责的姑娘的陪同下,我们到楼下参加抽奖,四人依次抽奖,两中两不中,中的都是小奖,但大伙儿都很开心的。 抽奖后看着时间还早,大伙儿又到骑楼美食一条街里去想要把尚有余额的消费充值卡花完。进到里头,可能是由于刚刚吃好午饭,各种各地不同风味的美食和小吃没能激起大伙儿的食欲,整条美食街里也没见到有多少食客,与外头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形成巨大的反差,倒是里面有间店铺的好些桌子引起大家的兴趣。 这些桌子形状各异,有方的、有长的、也有不规则的,相同的是都是由一块整体的厚厚的实木做成,有的长达七八米,宽有一米多,厚有八九厘米,由结实的实木桌脚支撑,表面是光滑的晃悠透着木材的本色——金黄色。这是什么木料呀?有同学问。像是黄花黎吧!有同学应道。不可能!要这样那老板也忒有钱的。 就是用黄花黎做的也不奇怪,你没看见外头抽奖那里那节干枯的大木头吗?那就是千年黄花黎,上千万的东西都能放在露天里任由风吹日晒的,用黄花黎做成的桌子又算什么?同学的这番话惊得大家目瞪口呆,不由得都走出去看个究竟,看完大家又在争议,这会不会是越南黄花黎呢?虽有木牌介绍,但却没能看见。
大家在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的时候,抽奖现场传来有人中大奖了,仔细一听,所谓大奖就是一台洗衣机,看着中奖的女孩站在奖品边上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大伙不禁感叹,瞧人家这饭吃的才叫有味道呢!随后大伙儿就准备离开,在美食街边的一条貌似也是美食街的巷口,大伙儿都闻到了浓烈的长沙臭豆腐的气味。 循着臭豆腐的气味,我们来到一处长沙的臭豆腐摊位前,只见一约二十七八岁正忙碌的给食客们加工臭豆腐,话说,那味儿的确很臭。这个臭味很地道,给我来一份。其他同学听了一同学的讲话后都陆续各点了一份,小伙熟练的忙着加工期间,不断有人也要了臭豆腐,看着忙碌的小伙,我们耐心等着,让别人先品尝。
当最后一份臭豆腐弄好后,小伙对我说:让您久等了,多给您一块以表示对您的歉意。我没推迟说:你们挣点钱不容易,多等一会儿就当对你的支持吧!小伙听后连声谢谢!话说,那臭豆腐还挺劲道的,有些当年在湖南常吃的那味道,就是辣度不够,也许是为了适合海南本地人的饮食口味而做的相应调整吧!
随后,大家坐上车子后准备离开,从街边狭小的停车位把车子开出来的确费了一些功夫,出到收地亭,保安告诉同学,停车超过两小时收12元。想想,停车收费过高和车位有限可能是这里人气不足的原因之一吧!记得2008年时,在广州的一处美食街,那的规模更大,摊位更多,里面人来人往,人气比这强多了。 离开美食街,我们到明珠广场的四楼电信数码城修手机,五人中有三人手机都有毛病,我的是导航键功能缺失,同学有黑屏和触摸没反应等问题。在那等候的功夫里,大伙在大厦四处游逛。手机都修好后,又相约去精工眼镜店验光配镜。验光后俩同学决定配眼镜,得知至少要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便进行最后一项活动。
最后的任务就是到一同学在海口的家里,将多余的物品捎带回农场,所以来时特意和朋友借了一辆皮卡车,来时有带大件物品,回去东西更多。五人或抬或扛或提,来回的往返于地面和五楼之间,没有电梯,全凭肩扛手提。当全部弄妥后大家都有些冒汗和气喘吁吁的,在楼上休息了好久,看着窗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天快黑时,我们才从同学在海口的家里出来到眼镜店去取眼镜,之后驾车返回,由于午饭吃得晚,所以大家决定到黄竹去吃晚饭,到那吃饭主要还是一直惦记着那里的几样菜肴,有烧鹅和清蒸鳙鱼头,还有当地著名的杂锦菜等,那家饭店一直是东线公路上生意最好的饭店,每天都有南来北往游客和司机在此停车用餐。 从我参加工作第一次出发在黄竹用餐至今已将近20年,这里的餐厅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高速公路通车之后不久,我随领导出差去海口,快到黄竹时,司机说这里有一家饭店不错,刚好恰逢饭点,我们就在此用餐,餐厅很简单,印象中是很简单的竹棚,场地不算很大,但是吃饭的人似乎很多。 最初这只有一家饭店,店主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老板娘,给人印象热情而又周到。客人来后,老板娘总会上前问候,并亲自斟茶倒酒,还递上纸巾;客人停下的车辆不论是小车还是货车,店里的工人都会清洗干净,还有可口的饭菜与公道合理的单价等,是很多客人愿意提前或推后用餐的时间,为的是专门到这里来用餐。 后来这家饭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竹棚饭店也变成了酒楼,过往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听说老板娘给了一笔钱支持自己的姐姐在高速路的另一侧也开了一家简单的饭店,姐妹两一人一边,几乎垄断了此处的饮食生意,期间即使有人试图插手此处饮食生意,却不得不面对每天门可罗雀的惨淡景象,最后都不得不关门歇业。 当我们的车子来到黄竹时,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同学开着车子径自驶向印象中的位置(姐姐的),这时一同学告诉他那饭店早已搬过对面来了。车子在店前停下,可能是由于较晚的原因,没见着以往从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景象,尽到店里才发现饭店里很宽敞,比在对面时大多了,看来这生意好起来挡也挡不住的。 点好菜后,我在店里环顾一周,看见那老板娘坐在收银台前,便上前去打招呼,从前没有变换单位时,常有机会外出办事,也就经常在此用餐,和老板娘还是有些熟悉的,老板娘告诉我买下后迁来这已一年多了。我们知道,此处原来是一老板多年前兴建的大餐馆,曾雄心勃勃想在此大显身手,不想栽在两姐妹的手里。 打过招呼后,我回到座位和同学们一起,那些菜肴依然是当初的味道,一阵觥筹交错之后我们结束了晚餐,这回真正的踏上返回的路程。路上不由得想起这姐妹两的经历,这么多年来生意能始终保持红火,靠的是什么呢?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是始终秉承的优质的服务和可口经济的菜肴,还有就是客人的口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