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on 于 2012-9-15 08:32 编辑
向沙友赠送工资条 赠送目的:给收藏爱好者提供多一份选项。 赠送项目:本人的月工资条实物若干(约20余份)。 活动期限:截止日为2011-08-01 获取条件:1、需要者必须跟帖说明,按跟帖顺序先到先得; 2、用QQ 或手机短信发来邮寄地址才有效; 3、必须承诺对所获工资条不对他人公开、不评论、仅为收藏。 附记:上次的赠送文革时期明信片获得沙友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关于工资条,有专门的晒工资网,前几年疯传了一阵。下面是网摘信息: 《如今,在网络上,很多人热衷于把自己的详细收入甚至日常开支都展示出来,网民们称之为“晒工资”。长沙开福区的老工人刘勤国,也将自己35年来留存下来的400余张工资条拿出来“晒一晒”。老刘说,留下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勉励子女勤俭持家。 工资翻番 从20多元到700多元 “1972年,29.5元;1973年,34.5元;1974年,43.8元;1976年,51元;1980年,72元……”密密麻麻的一排数字渐渐褪色,一张张发黄的工资条被装订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刘勤国收藏了35年的“宝贝”。 今年(2007)56岁的刘勤国是长沙冷冻加工厂的一名商品保管员。“每次加工资时的详单,我都留下来做纪念了。”老刘回忆说,1972年,21岁的他刚刚参加工作,作为一名学徒,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29.5元。一年后,他工作转正,工资加了一级,上调5元。 每隔几年,刘勤国的工资都有变化。1985年,全国工资普调,他的工资涨到了382元。如今,老刘的工资为每月765元,虽然收入不算高,但在他的精打细算下,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好。 项目变化 工资条见证社会进步 在老刘的工资条里,有很多消失了的项目,如每月5元的洗理费、2.3元的粮价补差、10元的互助费……老刘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国家物资资源紧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卖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买辆自行车得有工业券。所以也就有了相应的补贴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项目后来被逐步取消了。 如今,老刘的工资条都是电脑打印的,上面又多出不少内容来,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大病扶助费等等。老刘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资条上的记录就是最好的见证。 传家之宝 勉励子女勤俭持家 “收藏这些东西做纪念,主要是想让子女了解父辈们的艰辛,让他们学会勤俭持家。”老刘把这些发黄的工资条当成了传家宝。 刘勤国说,已故的老母亲在世时常说起这样一席话——“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匀餐度日,勤俭持家”,在经济紧张的时候,老人总是一分钱当作几分用。就是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之下,刘勤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仍不可忘。”老刘说,这些工资条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此,我回忆一下我的工资情况。1971年参加工作,学徒工,每月工资20元,第二年22元,第三年考上电校,没有了工资,学校有每月13元的生活费;1975年电校毕业,分配到莱芜发电厂工作,每月工资37.7元,1978年开始有年度奖金,20元,1983年工资调为43.5元。后来做过大概统计,我工作的前20年全部收入(含奖金)不足一万元。沙友门:你们现在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呢? 遗憾的是我没有收藏前20年的工资条,只是在个人档案里有历次调工资记录。 一件趣事:上世纪70年代,我单位新分配来一位叫杨静的小伙子,在与同宿舍工友比较工资条时,发现多了5角钱,连续几个月都是这样,后来去问劳资科,原来是误将杨静当成女职工了,每月多发5角卫生费。唉,都是名字惹的祸。 下面对工资条中的部分内容做个解释: 年功工资—按工龄计算,每年6元 粮肉、电洗、书报补贴是工资改革前的项目,虽不大起什么作用,但一直保留着,有些会逐年下降,直至取消。 在您收到的工资条里扣除项中电费和水费为空白,原因是在我老婆的工资里扣除过了。现在我老婆退休了,我的工资条里就有了电费和水费扣除项。 待我退休后,我再把这几年的工资条晒出来并继续赠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