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7岁的邵逸夫昨日告别人间,令人惋惜。曾经叱咤风云的“六叔”不仅亲手绘制了香港娱乐业的版图,更缔造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娱乐业的“黄金期”。他是开拓者,更是伯乐。
纵观邵逸夫的一生,他最辉煌最鼎盛的时代与整个香港的娱乐业发展同步而行。从1926年开始就与电影业结下不解之缘的邵逸夫,在漫长的岁月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从零做起。1930年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于1932年拍摄了中国首部有声片《白金龙》,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第一步,有划时代的意义。1958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成立更直接促进了香港电影与娱乐产业的发展。
邵氏公司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离不开邵逸夫的精心耕作。在这里他慧眼识珠,挖掘了李翰祥、卜万苍、张彻、岳枫等香港名导。此外,他那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态度吸引了大批明星加盟,乐蒂、林黛、关山、张仲文等一批明星也是从邵氏公司脱颖而出,万千星辉难挡。当时的邵氏堪称亚洲最大的造星“梦工场”。不仅如此他还培育了大批电影专业的人才,诸如编剧、摄影、灯光、武指等专业人才,令香港电影工业也更趋向规范化,为观众奉献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杨贵妃》、《大醉侠》、《独臂刀》等经典之作。每年40多部的电影产量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发展培育了成熟的电影市场。
上世纪70年代,邵逸夫转向电视领域,成立无线电视台,亦大有作为。除了制作剧集与节目丰富了观众的生活之外,无线最大的贡献来自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为香港娱乐业提供新鲜的“血液”。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大明星,他们日后成为娱乐界的“中流砥柱”;此外从无线编导出身的吴宇森、杜琪峰、王家卫、韦家辉、许鞍华等人经过无线的淬砺也成为香港乃至国际的知名导演。
除了为香港娱乐产业培养人才、市场,规范制作之外,邵逸夫也为业界树立了严格的典范。他喜欢亲自为影片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好的戏,我宁愿烧”。“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绝不是打诳语,邵氏电影37年,所烧的电影以十部计算,足见把关之严。后来香港全盛时期影片之精,质量之高与邵逸夫时所形成的风气与态度亦有关联。
虽然如今的邵氏电影已成过往,却仍为创作者提供灵感的来源。比如周星驰的《功夫》便是致敬邵氏之作。《打擂台》、《西游降魔篇》等片亦有大量邵氏的影子。邵氏那古典中贯穿现代的手法,对光影孜孜不倦的情怀深烙在香港电影人的骨血里,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置身娱乐世界,然而邵逸夫已经跨越了娱乐本身,不仅用自身的奋斗书写了光影传奇,更化身为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化符号,与历史的沧桑融为一体,如果读懂了邵逸夫,就读懂了香港电影以及香港娱乐业的前世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