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是柠檬 于 2014-4-3 10:01 编辑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路人都有一段诉说。 就冲着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开始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历时十一天,从珠海出发,坐渡轮到深圳,再转东莞、中山,最后公交回珠海,切身感受三个城市的地理人文,颇有感触。 这次旅行主要是为了去东莞,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听得很多但没亲身去过。而深圳和中山之前也有去过,但基本上是探人或赴宴,固定一个圆点内,没怎么玩。而这次完全是另一心境出行,似乎带着几个课题过去找答案那样,针对性较强。 在深圳那两天,走马观花式去了几个地方看了下,海上世界、海岸城、红树林公园、华侨城文化创意园、民俗村、深大,后来干脆直接在世界之窗坐观光线到东部华侨城再原路返回。 全过程给我感触较大的,估计就属深大了,进到深大,就有一股想要回去复读高三,励志考深大的冲动,校内铺满名车那就不说了,学校的建筑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艺术性,很有文化内涵,周边环境清雅,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总体感觉就是,校园文化品位高雅,校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花园一般的学校。而位于南山区的深大区位极佳,周围遍布高科技企业,如腾讯、万达利、大族、联想、创维、思科、长虹等,附近也不乏各类研究所,总给我一种充满发展机会的感觉,心情也不由得澎湃起来。 后来有人问起我,深圳跟珠海的环境比起来,你觉得怎样?我觉得各有各的城市格调,不能随便与之对比。珠海我们一般都说是宜居城市,环境很好,而这类评价并不适合深圳,有大都市的繁华,又何必争小资格调? 记得在深圳坐车过东莞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说到的是东莞一个镇农民工由10万减少到4万,街上冷清,出租房生意惨淡。 当我来到大朗镇的时候,也了解到,这里的外来工不断流失,以前晚上街道人头拥挤,现在冷清了很多。通过我的一位朋友了解到,东莞的服装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一个衰落期,一是欧洲经济衰退的影响,产品订单减少;二是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不再明显,该产业不断转移到东南亚地区。而导致人员流失的因素还包括,机器制造代替了手工劳动,提高了生产率,以前几万甚至十几万一台的机器,现在买国产的仅需两三万,所以各个工厂和家庭作坊都引进机器,辞退工人。 据我所了解,这里的服装制造产业基本上是通过大厂到国内外市场争取大订单,然后将部分工序和相对赚钱少的单分给下面的小厂来做,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分成,而中厂和小厂也会以此类推,最底层的属家庭作坊了。家庭作坊一般只有几台或者十来台机器,机器全天候运转,一家两三个人看管机器,日夜轮班,一个人大概可以看管六七台机器,如果忙不过来时会雇佣临时工。家庭作坊一般只负责半成品的制作,即“织衫片”,成品制作交回给大厂。而处于最底层的家庭作坊也是最没保障的,利润分成是在产成品卖出后才会发放,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订单量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如果订单不够的情况下,家庭作坊也是没有单做的,一年总有淡旺季,所以往往闲时很闲,忙时很忙。 而人员流失的现象也证明了东莞制造业到了一个艰难的转型期,或者机器大批量生产,或者转型服装交易市场,或者转型高技术产业,或者转服务行业。感觉完全转型服装交易市场不太靠谱,周边也没有能实现产业转移的城市,这条线上难有大发展。二者兼顾可能性较大。高技术产业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原本跟制造业关联不大的松山湖了,而原本从事制造业的镇,估计运气没那么好了。转服务行业更加不实际,中国式发展靠的就是人,来的人少了,服务太多也是浪费。所以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莞制造业还会是继续保持走下坡路,也不好说什么时候会有转机。纯粹娱乐性猜测。 去完深圳再去东莞,街道设施和交通的巨大反差,令我对东莞再度产生好奇。作为广东省经济排名第四的东莞,中国十大富镇占其五的东莞,感觉就没有与其经济实力匹配的城市面貌。市公交跟各镇私人公交并存,各私人公交恶性竞争,各自抢客,公交安全隐患多多。来到东莞最大的感触就是找不到公交站牌,一辆公交还两次为了接路边的乘客差点跟其他车发生碰撞,司机也很淡定的开车窗接受车主的唾骂,估计是习以为常。 我看到常平、虎门、长安也没有富镇该有的样子,大街脏乱、人员混杂我就不说了,街道两边的商店都给我一种很低端的感觉,没有半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唯一例外的就是路边铺满小轿车和豪华高级酒店。当然我每次出行就是在白天的,晚上什么景象就不太清楚了。 习惯异想天开,我又开始联想到一些不靠谱的东西。五大富镇包括靠近珠江口,与南沙、番禺隔海相望的虎门,与深圳宝安区接壤的长安,靠近宝安、龙岗、惠阳的塘厦,区位极佳的东莞西南部核心重镇——厚街,还有一个没怎么搞懂的常平。这个五个富镇,除了常平,其他基本上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除了厚街,其他都距离主城区较远,没怎么接受东莞城区莞城的辐射,而发展很快,经济很发达。再结合东莞市独特的市管镇体制和东莞的地理位置,我发现东莞周边城市的发展及经济辐射,产业延伸,给东莞的边缘镇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再者这也涉及到广深珠三角龙头之争的问题,双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注定二者一路博弈。广佛同城,深港联合已成定局,而东莞无疑成为两大龙头下一步的争夺之地。 一瞬间觉得东莞这一条巨龙潜力巨大,蓄势待发。 而回归上面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为何东莞的各项设施都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呢?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后来作出了大胆的猜想:消费人群决定了服务提供。正因为号称“世界工厂”的东莞起家靠的是制造业,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外来工,外来工的工资水平不高,自然消费能力也就较低,所以注定了市场提供也只能是迎合这一主流群体的低端服务。有钱的本地人,可能往莞城集聚,可能就近搬到广深,也有可能就保持原状迎合消费。 而呈现在我眼前的极端的另一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酒店,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东莞的红灯区了。相信很多人提起东莞,第一反应就是红灯区,性都。记得我高二的时候看过一本书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东莞的红灯区,红灯区有高中低等多个档次,所提供的服务和对应的消费都不同,基本上能够迎合各个消费群体的需求,高则几千,上万,与之匹配的酒店也上千,低则三五百即可,普通旅馆五六十也有。在本地工作的爱好者基本上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来选择对应的服务,一个月消费两次左右,一般都是在五百到一千这个大众消费档次。而全国各地甚至是日本某旅行团,慕名而来的游客往往选择高端消费档次。所以大部分的高端消费都是为外来游客而准备的。在东莞,一般情况也不用担心叫不到酒店,因为酒店随处可见。而不难发现,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基本都是外地人,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红灯区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有赖于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很多外来工只身来东莞,很多都是一年才回家一次,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市场产生。当然也不得不说东莞人口太杂,城市太乱,可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红灯区。 上文都是在我还没去松山湖之前的感想,当我去到了松山湖的时候,我对东莞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记得那天坐车在大朗出发,先是去了常平,立马发觉没什么好看的,吃了个饭就坐车去松山湖,而我下车的地方,是松山湖路口,距离我要去的东莞理工学院还有十一公里路,下车走了一小段路,我发现这里跟我前几天看到的东莞完全不同,这里融山水园为一体,尽显生态环境城市之美,走在路上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感觉。我居然傻逼的走了九公里路,一路欣赏周边的美景。一路走来,各类高新科技研究所,如北京大学光电研究所,知名地产强势入驻,如万科,光大等,高新技术企业遍布,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万科生活广场,松山烟雨、状元笔公园景色醉人,流连忘返。往里就是三大高校,广东医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加上各中小学、幼儿园,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瞬间觉得东莞是两极的,四周的制造业富镇和处于几何中心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高低端相衬托,各有一番风味。或者一个集科技、研发、人才、教育、居住、生态、旅游、文化、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出现,也恰恰是东莞政府看到了制造业今天的衰落趋势,及东莞转型的必要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不断往廉价劳动力充足的地方转移,这是必然的。而松山湖今天的面貌,估计是七八年前就开始建设的了,再往前推其布局、规划,加起来起码也得十几年。简而言之,东莞的领导人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布今天的局,真心佩服东莞政府的远见和魄力。 后来又听闻东莞政府为了摆脱性都、混乱等不良关键词,极力打造文化名城,树立东莞新形象。这一切加起来令我对东莞产生了接连不断的好奇和无尽的向往,有空得多了解一下东莞文化。 莞城就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了,就去了可园、森晖古玩城、西城楼、万江、小商品批发市场,逗留时间也比较短,走马观花式的看了下,感觉有点大都市的韵味,文化名城的气息,特别是万江。虎门的话,林则徐的禁毒教育大家都知道的了,我比较感兴趣的,就属黄河时装城附近一带的服装批发市场,一派繁荣的景象,感觉可大造。加之长安和莞城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东莞要搭建更全面、更大型的以服装、家具业为主的商品批发平台的话,前景很可观。厚街没去,有点可惜。 感觉东莞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两极的发展,不论是潜力和现状,都令世人为之惊叹,这也可以说明市管镇体制的成功吧。不过中央直管,省直管,市直管都是得有特定的机遇才行,不可大面积复制。上海、顺德、东莞等都是属于个例了。 在东莞逗留了六天,再转中山,一上车就睡着了,然后迷迷糊糊的听到了车里的新闻广播说红线女过世了,接连听到一段关于中山的新闻,然后司机就说到站了。 在中山的两天多时间,走得地方不多,了解到的仅限皮毛。不过还是比较欣赏中山名城的文化宣传。在公车上,座位上看到的广告不再是以往商家的商业广告,全是政府打的广告,就连车上电视放的也是中山的宣传片,全是小榄菊花展,中山美食节,冬季名产展销会等等,感觉政府对于宣传,各种会展的统筹做得挺好的。 小榄的菊花展,估计是去的比较晚,看点并不多,五桂山、三乡也只是路过,没太大感触。倒是市区石岐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孙文步行街,两边的民国风味的建筑,感觉特有韵味,古都风采依旧,走在大街上,如同置身民国,不禁各种幻想。而富华酒店附近,石歧河两岸,又有西方都市的时代气息,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样是市管镇的中山,跟东莞对比起来,显得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各方面配套设施都与经济较为匹配,均衡发展。市中心自身发展较好,边缘地区既能得到中心的辐射,又能依托周边的城市得到相应的发展,达到了整体均衡。 昨天回来的时候,在坦洲转车,看到路灯杆上面的一个地产广告写着,“15分钟拱北到家”,令我开始了最后一个思考。坦洲在南屏北部,前山、拱北西北部,香洲西部,斗门东部,跟珠海联系极为密切。感觉珠海市区经济节奏日益放缓,主要还是地域限制了,现在中央主推横琴开发,随之带动第二次的西部大开发,房价一哄而上,自然最邻近的坦洲得意了,说不好以后还会有各种产业、企业转移。这么看来,坦洲也在不断借机发力了。 感觉出去闲逛下,还是收获挺大的,亲身感受一下,总比在书本的海洋中翱翔来的精彩,二者结合相信领悟更深。 在各路大神的支援下,十一天花费585.5元,聚划算。 下学期争取跑两条线,往东走,从厦门,义乌,上海,杭州。往西走,湛江,北海,桂林,梧州,郁南,新兴。想想都有点小激动,求各路大神赞助。
2013年12月24日
|